《抗战时期的泾阳》新书发布会暨座谈会在大安书院隆重举办
八月的天空高远明澈,初秋的气息爽朗宜人。在这寓意丰收的时节,我们怀着对历史的深切敬畏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齐聚大安书院,共同见证《抗战时期的泾阳》文集的首发,并举行意义深远的座谈会。
《抗战时期的泾阳》新书发布会现场
本次“《抗战时期的泾阳》新书发布暨座谈会”由大安书院参与举办。泾阳,曾是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熱土;桥底,更是红军改编、走向全面抗日的起点。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泾阳人民在抗战中的热血奉献,我们携手各界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在泾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泾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陕西大安书院、泾河文化研究会的共同努力与密切配合下,《抗战时期的泾阳》顺利编纂完成。全书共六章,400页,40万字,多角度全面记录了泾阳人民誓死抗日的辉煌历程。
唱国歌
新书发布会于8月30日上午9时,在泾阳大安文化养生园(桥底镇原石桥中学院内)、大安书院隆重举行。会议在激昂的国歌声中开幕,由泾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谷绪昌先生主持。
吕东先生致辞
西安信德集团党委书记、陕西光彩书画院、大安书院院长。文集编委会主任吕东在致辞中讲到:今天我们齐聚于此,共同见证《抗战时期的泾阳》一书的正式首发。我谨代表信德集团、光彩书画院及大安书院,对本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向为这部专著付出心血、助力成书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同仁,表示由衷的感谢!也向在百忙之中莅临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与嘉宾,致以最诚挚的欢迎!
八十年前,中国人民历经十四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与巨大牺牲,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那十四年,是英勇抗争、浴血奋战的十四年。中国军队伤亡380万人,平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我们以如此惨烈的代价,击败了穷凶极恶的敌人,不仅实现了民族解放,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场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奠定了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也确立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大国地位。
全民族抗战,是中华民族从沉睡涣散走向觉醒团结的历史转折点。而抗战精神,更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的重要篇章。在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而我们脚下的泾阳,这片位于泾水之北、嵯峨之南的土地,更是承载着厚重的抗战记忆——这里是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集结地,是八路军总部和主力部队誓师出征、奔赴华北前线的出发点。身旁的这座高台,曾是八路军129师换装誓师的临时指挥部;东边不远的三里村,正是当年129师将士在雨中庄严宣誓、慷慨东征的会场。
为铭记这段历史、弘扬红色文化、激荡爱国情怀,我们编撰了《抗战时期的泾阳》一书。本书以129师在石桥的改编与誓师东征为主线,系统梳理了红军主力在“西安事变”后向渭北地区集结的背景与过程,深入考察了129师改编、誓师、东进及此后在华北战场英勇作战的事迹,并广泛搜集了将士与群众的回忆文献,力图全面呈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关头胸怀大局、倡导抗战的历史担当,生动展现129师官兵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真实记录泾阳百姓踊跃参军、积极支前的感人故事,让抗战精神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永久传扬。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战时期的泾阳》的出版,是泾阳人民为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献上的一份诚挚之礼。它既是对民族史诗与英烈精神的深切缅怀,更是对爱国情怀与奋进信念的接续与激发。那场伟大斗争所孕育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至今仍激励着我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四个自信”,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揭幕仪式
为县机关单位代表赠书
为学校代表赠书
《抗战时期的泾阳》主编成存义先生介绍了该书的编纂过程及心得体会。会议还安排了赠书环节,向县委党校、县教育局、县档案馆、县图书馆、县文化馆以及白王中学、王桥中学等五所学校赠送了新书。
《抗战时期的泾阳》主编成存义先生发言
座谈会上,陈启军、程建国、董信义、王明旭、高彦民、雒长安等文史学者畅谈泾阳抗战历史,最后由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二级教授卢鹰先生作总结发言。
陈启军先生发言
程建国先生发言
董信义先生发言
王明旭先生发言
高彦民先生发言
雒长安先生发言
卢鹰先生总结发言
历史的烽烟虽已远去,但记忆永恒。抗战时期,泾阳这片热土上演过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聚了保家卫国的磅礴力量,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今天呈现的这部文集,既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系统梳理与深情回望,也承载着我们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伟大精神的共同使命。
精神永存。纪念胜利,是为了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回顾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自强不息。《抗战时期的泾阳》文集的出版,为我们铭记那段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提供了宝贵的载体。
让我们以此次文集首发为契机,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从中汲取磅礴的奋进力量,将其转化为建设家乡、推动泾阳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共同创造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
《抗战时期的泾阳》新书发布会会议议程周密、内容充实,新书发布与座谈交流之后,全体参会嘉宾参观了大安康养中心并集体合影留念。
合影
附:《抗战时期的泾阳》新书编委会人员名单
(一)文集编委会顾问(15人)
卢 鹰: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二级教授、陕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陕西城乡文化交流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文集总策划,编审。
王改民:陕西咸阳人,陕西省委原秘书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郭青凡:旬邑县人,曾任陕西省民政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季德礼:咸阳市公安局原副局长,地域文化爱好者,市乡贤协会高级顾问。
白 描:泾阳三渠人。著名作家、教授、文学教育家、玉文化学者。中国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冯日乾:泾阳白王人。作家、教师,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杂文学会原副会长,泾阳县作家协会原主席。
雒长安:泾阳中张人。历史文化学者、教授。省《文博》杂志原主编。
陈启军:泾阳白王人。职业军人,酒泉军分区原司令员。现为西安市杨家村第三军休所军休干部。
王明旭:泾阳中张人。国家二级教授,《中国医学伦理学》主编。
高彦民:泾阳口镇人。记者,作家,咸阳日报原总编。
张世民:泾阳白王人。省地方志办公室原二级巡视员,现任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特聘研究员。
李军喜:泾阳云阳人,省外事办原综合处、新闻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王永杰:泾阳白王人。记者,作家,咸阳日报教育周刊原编辑主任。
武健康:泾阳王桥社树村人。省国企退
休干部,社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张宏忠:榆林市榆阳区人。高级工程师,泾阳县天然气公司董事长。
(二)文集编委会成员(6人)
吕 东:西安信德集团党委书记、陕西光彩书画院、大安书院院长。文集编委会主任。
谷绪昌:泾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编委会副主任。
成存义:地域文化学者,省作协会员,泾河文化研究会会长,编委会副主任,文集主编。
何冠雄: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共泾阳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文集副主编。
杨锦州:泾阳县党史办主任。文集编审。
吕玉子:西安信德集团董事长。文集出品人。
(三)编委会委员(10人)
姚海滨:泾阳县文联主席。
张 坤:泾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孙春祥:泾阳县政协退休干部,泾阳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
杨东峰:泾阳县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
薛文涛:泾阳县交警队干部。
任小钊:泾阳县政协文史委主任。
王 刚:泾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
郑 军:泾阳县民政局副局长。
张志勇:泾阳县泾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高级工程师。
成宏友:泾阳县中小企业局退休干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