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县张楼镇:深学笃行生态文明思想 书写跨域治理“实践答卷”
来源:未知
作者:编辑
时间:2025-09-16
导读:以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课堂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微山县张楼镇紧扣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重使命,聚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用脱节落地见效难等痛点,创新实地研学+专题研讨+实践转化闭环模式,将学习课堂搬到南四湖生态治理一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破解跨区域
——以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课堂”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微山县张楼镇紧扣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重使命,聚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用脱节”“落地见效难”等痛点,创新“实地研学+专题研讨+实践转化”闭环模式,将学习课堂搬到南四湖生态治理一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破解跨区域渔村发展难题,构建起“理论领航、实践破题、协同增效”的生态治理新格局。
一、创新“沉浸式”研学模式,筑牢理论武装“压舱石”
(一)一线课堂“察实情”,精准锚定治理靶心打破“会议室学文件”传统模式,将中心组学习主阵地设在湖兴渔村庄台现场。组织中心组成员沿庄台逐户走访,实地查看污水收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整改提升情况;与渔民面对面交流,摸清就业、生产生活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跨区域走访江苏沛县等渔民聚居点,掌握鲁苏两地监管标准不一、资源难以整合等治理难题。通过“看现场、听民声、找症结”,梳理形成“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矛盾”“绿水青山转化路径不畅”等3类12项问题清单,为理论学习找准“实践坐标”。
(二)专题研讨“谋良策”,转化理论实践成果围绕“学思践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题召开专题研讨会,中心组成员结合调研情况逐一发言,将“两山”理念、“系统治理”思想转化为具体方案。针对基础设施薄弱问题,提出“先治污、再提质”思路,明确3个月内完成污水管网铺设和污水处理站建设;针对产业失衡问题,规划“文旅融合+渔民转型”路径,借势微山湖5A级景区品牌开通旅游航线;针对跨域治理难题,设计“联席会议+信用积分”协同机制。最终形成《湖兴渔村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明确18项具体举措及责任分工。
(三)带头落实“抓转化”,压实闭环工作责任镇党委书记作为中心组组长,亲自挂帅湖兴渔村整治工作,每周召开调度会,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资金、用地等难题;中心组成员分片包户,既当“宣传员”--向渔民讲解生态保护政策,又当“服务员”--帮助协调改造施工与生产生活的矛盾,还当“监督员”--全程跟踪工程质量。建立“学习—调研—决策—落实”闭环机制,实地调研20余次,各项具体任务全部落地见效,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推进同频共振。
二、深耕“生态+”融合路径,打造绿色转型“新引擎”
(一)治污攻坚擦亮生态底色
投资150余万元实施庄台环境综合整治,铺设污水管网2.3公里,建成日处理能力50吨的污水处理站,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完成80余户厕所无害化改造,新建生态公厕2座,彻底终结“粪便直排湖中”历史;建立“物业清运+干部包片”垃圾处理机制,配备垃圾桶200余个,设置垃圾存放点1处,庄台“四大堆”现象全面消除。治理后,南四湖近岸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部分区域达到Ⅱ类,湿地鸟类种类增加到205种,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清水走廊”。
(二)文旅融合拓宽增收渠道借助微山湖5A级旅游景区品牌效应,理论学习中心组大力推动文旅融合战略。盘活闲置房屋发展渔家民宿2家,民俗展室3个,开发“微山湖渔家体验游”线路,2021年以来累计培训退养渔民700余人,帮助300余名渔民转型从事电商、旅游服务,渔民年人均增收达1.2万元,传统捕捞、航运等产业占比大幅下降,不再占据主导,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新兴产业占比显著上升,形成“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三)跨域协同破解治理难题推动建立苏鲁两省毗邻乡镇“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统一监管标准、共享治理资源,每年联合开展生态巡查20余次;将“美德信用积分”制度延伸至跨区域渔民群体,覆盖跨区域渔民500余人,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激发参与热情。推动《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出台、公益诉讼条款写入《山东省南四湖保护条例》,以法治手段破解“左右岸不同步、上下游不同行”困境,相关经验被纳入省级地方条例。
三、彰显“示范引领”成效,凝聚文明实践“向心力”
(一)生态蝶变获国家级认可湖兴渔村生态治理成效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肯定,2024年11月13日,“南四湖专案”指导性案例新闻发布会在此举行,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的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全镇形象提升,吸引鑫聚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投入2000万元进行节能减排改造,年减少碳排放5000吨,实现产值与环保“双提升”。
(二)民生福祉实现质的飞跃渔民收入结构从“单一捕捞”转向“多元增收”,人均年收入从2019年的1.8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3.5万元,收入稳定性显著提升。庄台基础设施全面升级,道路硬化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100%和35%,文化广场、便民服务中心等设施建成使用,“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落地生根。
(三)治理模式形成品牌效应“跨区域协同治理”“理论学习中心组一线研学”等创新做法被《大众日报》等媒体报道10余次,接待省内外考察学习团20余批次。村集体成立渔悦旅游公司统一运营民宿产业,形成“统一规划、联合品牌、共享市场”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全国跨流域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张楼经验”。
张楼镇通过将理论学习“小课堂”融入生态治理“大实践”,既破解了跨区域渔村发展难题,更探索出一条“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下一步,将持续深化理论武装与实践创新的深度融合,让生态文明思想在南四湖沿岸结出更多硕果。(华敏 孙强)
责任编辑:编辑
上一篇:凝聚共识,协同共进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