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帮助
您的当前位置:新华资讯网 > 综合 > 正文

张洪千先生印象 ——著名书画家张洪千先生专记

来源:本网 作者:编辑 时间:2025-07-10
导读:一 很早就认识张洪千先生,就知道张洪千先生在天津书画界的大名。虽然,因为工作不同,多年未与洪千先生交往,但是,有时在哪里看到张洪千先生题写的牌匾,书画作品谁谈起先生,还总以认识先生为荣,向谁夸耀,还常听到一些人对洪千先生的赞誉和美言。尤其是
 
 

很早就认识张洪千先生,就知道张洪千先生在天津书画界的大名。虽然,因为工作不同,多年未与洪千先生交往,但是,有时在哪里看到张洪千先生题写的牌匾,书画作品谁谈起先生,还总以认识先生为荣,向谁夸耀,还常听到一些人对洪千先生的赞誉和美言。尤其是,看到张洪千先生为天津大悲院山门殿题写的一则匾额“莫向外求”即刻让我在佛门之地领悟人生所求的什么,让我铭记于心。

其实,在天津知道著名书画家张洪千先生的人很多。因为,在天津宾馆,天津政协和政府一些重要场所,以及文化旅游区域,常能见到张洪千先生的画作和题写的匾额。所以,通过张洪千先生的书画作品知道他的人确实不少,但知其名,又认识他的人却不多。这些年张洪千先生就像隐身于其书画作品与誉名背后,很少在各种名目的聚会,及一些活动中见到他出面,见到他的身影。有幸的是,我退休后与洪千先生的家人相识,得与洪千先生再续前缘,对洪千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刻的印象。使之,对先生历经多年的为人,为艺之路,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始终不渝,坚持不懈的探索追求为之敬佩,为之感动。由此,才想为张洪千先生撰写此文,以示敬意。

为张洪千先生写此文时,可见的资料不多,甚至没有一本他的介绍资料,他的书画集。这与我以往与书画家见面唾手可得一些资料画册完全不同。寻找一些专业刊物和媒体对他的宣传报道也不多,在界内各种名目的头衔、职务、职称中也少见他的名字。他像“隐身”于其名声背后让我琢磨。好在此稿完成前再拜见先生,才知其原由,也对先生有了更完整的印象。

在此稿写作中,遂在网上查阅的一些关于张洪千先生的介绍资料,在此一并记述。

张洪千先生,一九四〇生于天津市宝坻区。当代著名书画家。曾任天津市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天津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一九九六年任天津文史馆馆员。

张洪千先生幼年家学丰厚,其识字识文时即对书画有兴趣,少时从师学习书画,与书画结缘,后从事工艺美术专业工作。经过多年勤奋学习,对中国书画艺术研习探索,取得卓越的成就。

张洪千早年从师著名书画家严六符学习山水绘画,随又从师著名书法家吴玉如先生学习书法,并师从当代文物鉴定家张慈生先生学习古典传统书画鉴赏艺术。三位恩师均为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和文物鉴定,收藏界名家,而且吴玉如先生在国内书坛还享有“南沈北吴”之一的称号,可见张洪千早年学习书画,探求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起点之高。始为他进一步追求中国书画的高端境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三位恩师的指导下,张洪千先生多年坚持研习探索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技法,对宋代李成、刘松年、李唐及近代张大千、陈少梅研习探索至今。尤其对陈少梅的绘画技法研学精深,得到书画界较高的评价。同时,在多年书法学习中得蒙吴玉如先生亲教,追随玉师二十多年,不仅学得书法专技真功,也学得恩师“为人不阿”的品行。对他的艺术追求与人生之路起到积极做用。当年,张洪千的书画曾多次得到吴玉如先生的肯评,曾说:“洪千年来研习‘六法’出笔不俗,虽有不合益处,以力十年尚有观。”并为他题画为:“能有静趣,忌剑拔弩张,不易见耳。”著名画家溥诠曾评价张洪千的画是,“真杀实砍,没有夹带藏掖,真本领,真功夫”。可见张洪千绘画,书法早年已具有的功力,达到的水平。

多年前,张洪千先生在国内书画界就确立了他的地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张洪千先生的画作就率先走出国门,震惊海外。早在一九八二年张洪千的作品《江山胜览》就入选日本国际博览会参展。参展前还有人对他的画作持不同意见,当时天津市长胡启立却称赞,画好,有民族感,历史感。主导送去参展。画作送到展会就被日本神户市长宫其神雄高价买断,在日本引起轰动,在国内影响非凡。一九八六年应日本书道家邀请参加书画展,日本书道艺术最后评名次,第一名是日本人,第二名是日本的历史人物一体和尚,第三名就是张洪千,在日本本国之外参展的书画名家中名列前茅。

一九九三年,九四年,张洪千又应邀赴日本举办个人画展,并在日本做“行云流水,如闻其声”图,名声大噪。那时,国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正盛,天津与日本神户结为友好城市。当时的市领导李岚清、钱其傲、高占祥等都为张洪千的画作题词,在国内和日本都产生极大影响。中国的传统书画历来得到日本人推崇,张洪千的作品在日本受到欢迎就是例证。现在日本还有一些名人,名家存赏收藏他的书画作品。曾经的天津市长李瑞环,张立昌接见天津画家时当众称,张洪千在日本很有名,在中国也很有名等称誉,在书画界和民间均得到一定的反响,得到一些书画名家的认同,书画鉴定家邢杰评张洪千的画是“北宗”画的代表,他说:“江南没有‘北宗’,江北没有第二人”。其说明张洪千先生的画代表的特征。

多年来,张洪千先生坚持研习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取得优异的成绩。二〇〇三年张洪千被评为天津十佳画家,作品入选中国当代优秀作品系列展《天津当代优秀国画作品画集》,这是对他多年坚持传统技法研习创作的重要肯定,使他成为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书画名家。

看张洪千的书画作品,总有一种沉着、清润、超逸的韵味油然而生。会看到那种内藏于笔底的深厚的传统功力深含其中。他的画善借江山之助,启示灵感,画作高古,笔力挺健,展现出古韵悠然,格调幽雅的艺术风貌。其代表作《文士论画》、《飞瀑图》、《十八学士图》、《丰姿堂》、《无尽江山》等都具有一定影响。不难见其含在张洪千先生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的研习探索,对中国传统书画秉承的内涵所在。

提到传统艺术,他说,中国传统绘画主要讲究的就是一个“线”字。不管是写静,或状飞动,高山流水,金击石迸都要用有“精气神”的墨线来表现,都要精笔细啄,“针孔之间藏须弥”,这就是传统画的魅力,精细之间传神。有专家评他的绘画线描有“爆发力”,这又得益于他多年研习书法成功。细观张洪千先生的画作,既有传统之工的沉稳静致,又有笔意灵动的飘逸,工而不僵,文而不弱,不难看到他经过多年磨炼深藏于笔底的功夫。吴玉如看他的画曾说,用唐人小楷笔法写衣纹自古无有,亦说明张洪千先生的书法水平同样具有的深功。对此,张洪千先生认为,书法与绘画完全相通,写、画是一门两功,画画要有书法的功底,线条不流畅,何谈画功,书法与绘画相辅相承,会画不会写,会写不会画,都不是完美的艺术家。

谈到中国传统绘画,张洪千先生总是深有感触,他说,山水画从明代董其昌的“南北二宗”之说出现后,文人画一直以来都是主导,“北宗”却被一些人斥为“野狐禅”不被看好。而他的作品都是典型的“北派”山水,其皴法,构图和题材都尽可能地追摹前人,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山水画哲学精神的参悟,形成自己追求艺术风貌。

提到张洪千先生的绘画,必然要提到他最钟情的画家陈少梅。他说:“陈少梅能够在中国画的实践当中,给中国画找到一条出路,成绩卓著。我继承了他的风格。有人说,我的作品在山,水的表现上较之陈少梅有所突破,我并不承认这种说法,只能说我在努力接近陈少梅的高度而已。”始终保有对前辈书画大家谦卑景仰之心,励志前行。其实,内行人看张洪千先生的书画作品,不难看出具有陈少梅的风格特征,包括其画作题款,题文以及书法作品,都有陈少梅的风貌,甚至有那种浸润濡染的神韵所在,不难看出在形、色、线、状于笔端兼具的功夫,那种由外至内,由内至外神似。为此,洪千先生认为,学书画先要学前人东西,走传承的正路子,前人的经典学不到,何谈突破?摹仿谁的作品就说达到了谁的水平,那只是外行人所说。只有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掌有雄厚的底蕴,才能出新。尤其书法、绘画、不经临贴,摹本就不会学到前人的功法。

观张洪千先生的书画作品,在国内书画界无疑早已达到一定的高度。早年在国内举办画展就曾多次得到同行和有关人士的好评。就如,有一次在北戴河办小型画展,当年从延安“鲁艺”走出来的,在书画界极具声望的蔡若虹先生,看到张洪千的画作很是惊叹地说,画的好,就给予高度的赞评。一次在塘沽画廊办画展,山水画名家李可染看到他的画,当即就找到画展负责人要求约订和他见面,洪千因有事未能赴约。当年,钱其深外交部长,看到张洪千的画,还说洪千画瀑布“如闻其声”。张洪千的同门师弟云君称,夏天观洪千画的冬景得穿棉袄,观瀑布得打把雨伞。可见,当年张洪千先生的画作达到的意境,不同凡响。尤其是,张洪千先生为天津政协礼堂会客厅和全国政协礼堂所作的巨幅山水画,其在全国政协礼堂银厅悬挂的《云水佳境》3×9米之巨,更是令国人赏观仰目。可见张洪千先生在国内画坛影响之大,其在画坛已取得的成就。自也是洪千先生值得骄傲的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张洪千先生研习中国传统书画的重要时期。虽然,那时国内的政治运动频续,又经历十年“文革”动荡,但是,张洪千研习探索传统书画技法的机会并没受到其他政论的限制,甚至还得到一定的保护。因为,那时张洪千所在的单位是国家出口换汇单位,周恩来总理一九七四年就指出;国家建设需要资金,只要作品不黄色,不反动可以出口换外汇,支援国家建设。因此,张洪千所在的单位不仅没有被运动冲击,还得到保护性政策支持。使他研习探索古典传统书画技法得以不断延续。不仅为国家出口创汇支援国家建设做贡献,也使他在研究传统艺术,传统技法领域走向纵深,为他更高的艺术追求奠定坚定的基础。

几次拜访张洪千先生他都兴致的谈起过去的事情,让我又更多的了解先生的经历,了解他生活的另一面。他说;当年我们单位做的东西给国家外事部门,作品很受欢迎,供不应求。北京的大领导扬成武、肖华、伍修权、朱穆之,北京市长吴德都到过我们单位,看到我们的作品很震惊。我陪着他们看作品时,肖华拍着我肩膀说,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夏天天热,扬成武还给我扇过扇子,那么大的官给我扇扇子,我哪受得,说着自己也笑。这也说明张洪千所做的工作被得到认可。

想当年,北京市长吴德的女儿请张洪千教他的孩子学画,张洪千婉言谢绝,他说:怕误人子弟,未能领命。薄一波做寿,让我交一幅画为他祝寿,他因有事也没去。又说明张洪千当年的绘画水平被认可的程度,也说明他不善于高攀,为人低调的态度。他说,那时我只想沉下来追求书画艺术,多学点传统东西,不想图虚名。当年日本文化名人,明石春浦在日本东京设立洪千美术馆,洪千说“为时太早,自度如应有损寿命,年少不能享此大名。”台湾邵伯雨在大陆十五个城市办画展,邀张洪千去台湾办画展,洪千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以至当年的市领导让他当天津画院院长他都没答应。他说:“这些年有很多出头露面,求得名利的机会我都躲着,好事不争、不抢、不要,名利上是个‘逃兵’,怕民间显赫,不然就没有现在晚年的终果。”

在入选“天津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的知名画家中,张洪千先生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书画家。虽然他的写意画在天津非常有名气,但是他从不愿意声张自己。他认为,画家不是“明星”,应该多以作品见人,“画家要靠画说话。”而不是靠炒作,靠别的什么手段来证明自己。他说:“书画家要沉的下来,耐的住寂寞,人生几十年,中国绘画浩如烟海,哪能处处通解?我看还是‘少言实学’的好。”他认为,大功大荣不易长居,艺术家应该重视将来的结果,而非目前的荣誉,即“人亡业显,且莫身谢道衰。”他还说:“人的一生永远是花未开、月未圆,万事莫要做到顶头,自养淡定之风,名誉和享受足以折服。迷在一个利字上,反而影响画技的研究,莫笑立锥无余地时相反万里江山笔下生。”现在很多人为名为利,不择手段的宣传炫耀自己,靠弄些玄虚的东西,甚至以丑为美,以怪为奇,那不是艺术,也非艺术创新,人为造势,也不会长久。所谓,“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寻觅张洪千先生艺术追求的人生之路,谈及对先生的“印象”,我几度沉思良久。本以为收集些资料,拜访几次先生心里就有了路数,可是写的时候心里还是觉得虚空。因为,通过几次与洪千先生近距离接触,几乎打破了我以往对艺术家名人原有的印象与认知。一般艺术家名人总会摆个样子,以显示其身份所在,会向人炫耀些什么,且乐于被人吹捧,可这些在张洪千身上我并没有看到。就是提到这些年他在书画界已经取得的成就,他也不想张扬,不想炫耀,而且很谦虚,不慕虚荣。说到他成功的事他还说,有的事不能宣扬,当个故事听就行了。并说;现在有多大的名头被吹嘘都不好,尤其书画界,很多乱象,吹嘘炫耀自己往往事得其反。不由的让我想到网上传播的一些信息,确是如此。而张洪千先生却像隐身于他的名声和他的书画作品的背后,始终如一,潜心研习探求中国传统书画的最高境界,隐于名利喧嚣之外,不断追求书画艺术的新高度。在对张洪千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才对先生也有了完整的印象。自也是对洪千先生为之敬佩的原由。

张洪千先生当初学习书画艺术的起点很高。当年学艺时他的恩师吴玉如、严六符和他钟情的名家陈少梅就立身于书画界的高端。这三位当代书画大家和文物鉴定名家张慈生先生,生于同一时代,且多有交谊过往,无疑,对张洪迁的艺术追求影响很大。尤其是他追随玉师二十多年,先生为人、为艺、为师,为世的态度更是深入心中,其不随波逐流,刚正不阿的做人的品德,成为他追求艺术人生做人的楷模。而通过陈少梅先生的不幸英年早逝更让他内心深深触动。他认为,人不能太出名头,“好名而身危,名声大了往往身不由己,示弱隐强,才是自全之道”还是隐忍些为好,古人曰:“树直先伐,甘井先竭”。既使才华出众,也不能太显露,要藏锋露拙,有志于做大事的人,应该积蓄能量,厚积而薄发。这大概也说明他隐忍多年,少有出头露面的原故,而在其很多书画作品中也不难看出其所含有的那种超脱逸俗的风格,与其理性、严谨,规范融于自然的“意象”之美。他说:“霹雳高超技法,显文秀之姿质,是我一生的追求”

张洪千先生是见过大世面的一名书画家。在师从收藏家张慈生先生学艺时,曾见过当年流传在世的书画极品及古物。受其影响后来还常去故宫,去文物商店等处观摩珍品,寻觅历史的印迹,并将宋徽宗的《听琴图》视为自己追慕的高点,追求传统绘画的境界,其所追求的高度不言而喻。

寻访张洪千先生走过的艺术人生之路让人不无感慨。虽然,洪千先生成名时还很年青,但他不骄、不燥,不轻浮,仍然坚持研习探求传统书画艺术不休,积极追求上进,学艺亦学做人。不论在同行之间,在艺术专业的一些论谈,展会交流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在闲娱时,他都把自己摆在低处,摆在一个普通人的位置,像一个普通的老者受到大家的尊敬。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不居功,不炫耀,甚至不录电视、不出影集画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而他似骨子里沉淀的那份修德,善为,淡定,从容,超脱也非等闲之辈所能。他说:“我八十多岁了,从学习书画到现在有七十多年了,始终没有懈怠,就是现在还坚持每天写书法,研习绘画技法,从没放弃,还在学习探索。”说话时那份真挚的表情不像一个须叟老者,倒像一个学生。也许正因为张洪千先生有如此的精神内在,相貌与行动能力都比他实际年岁显的年轻的多,这也如他所说的“幸得晚年的终果。”

 

现在,张洪千先生居住在天津河北区邻海河畔的一个居民小区,我的家离先生家不远,便时有拜访。不过直接联系洪千先生并不方便,因为他甚至不使用手机,每次找他都是老伴接电话转达,这也是洪千先生与谁联系习惯的方式。平时谁来谁往都是老伴应和,家务也主是要是老伴做,按老伴的话说:“他啥也不做,就知道写字画画,都是我伺候他。”我听着笑,洪千先生还有点得意,又不以为然。这也是老两口多年相伴形成的默契。老两口都已年过八旬,家中没有保姆,没有佣人,而且常是自己做饭,过的非常舒心。

洪千先生的家室也没有名人艺术家那般豪华,那般以名人自居一些装饰陈设。房厅内迎人的是靠正墙一个长几米的条案上悬挂的中堂,上方是家祖的遗照,下面两侧摆放着吴玉如和陈少梅先生的旧照,映眼即令人肃然起敬。洪千先生的书画室在房厅的内侧,比较简陋。与一般家庭不同的是,房间的每一处都是他的书画卷书,书画室更是一摞一摞,一打一打摆放着他的书画作品,有的书卷打开着,他说“随时查阅方便”。我不禁感叹,这就是他长久隐身的“艺海桃园”,也是他追求书画艺术更高境界的那处“山林庙堂”。在此有时我看洪千先生写字绘画,全然不觉谁在,笔端似运握乾坤,颇具神气,也正是先生精神风貌的展现。

张洪千先生虽享有著名书画家的声誉,却不以名为重,过着普通人简单的生活。他的生活非常自律,不抽烟、不喝酒,不讲排场,不摆架子。为人随和、谦虚,做事专一不二,持之以恒,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书画名家,也是我尊敬的一位长着。对于他在书画界已有的成就和名声,他还说:“名与人分享才能共处,荣华富贵乃人世浮云,谈名谈利,功高大显是遭嫉妒之源。”谈到他至今还坚持中国传统书画的研习探求,他又说:“人无恒,终身无成。”亦可与志者共勉。

张洪千先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钟爱,也体现在他的生活方面。尤其是喜欢传统戏曲,昆曲、京戏,有时自己还唱几句。有一次去洪千先生家,正遇一个戏友到家里来为他拉弦唱戏。弦拉的好,他唱的也好,很有味道。老伴在一边和我说,他俩一起一拉一唱五十多年了。我很惊讶,看弦师大概也就七十岁的样子,可弦师笑着说,我也八十多了,洪千先生也证明说我才信。两个年过八旬的老人都显得年轻,这大概就是心态不老的原因吧。

这两年偶见洪千先生露面,他说:“主要是响应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号召,在晚年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再就是年岁大了,总有些‘念旧’,赶着能动就出去走走。”今年春节我在网上看到先生在朋友聚会上唱京戏,还给点赞呢。前不久,又看到他带着弟子、学生回乡下采摘果蔬的视频,他还说:“写字绘画和种庄稼一样,要耐的住性子,才能有收获。”而洪千先生现在做的何偿不是在播种,在收获呢。

前不久,我在天津古文化街和古楼两处文旅打卡地,还曾寻觅洪千先生为商家门店题写的牌匾,仅此两处相邻之地就有十余处。先生早先为蓟洲独乐寺,武清元通寺,宝坻广济等寺庙题写的匾额早已为众人所知。不仅被书画界同行的赞赏,也得到众多民间人的喜欢。

通过与张洪千先生几次接触,对先生的“印象”持续丰满,多少年过去,一路走来依然看见先生对传统艺术不懈的追求,亦见其对初心的坚守。幸得与洪千先生相识,让我深得教益,让我领悟人生不同的意味,感悟人生的平凡与不凡。

值此,此文完成之际,为洪千先生带去衷心祝福,良好的祝愿。并摘录洪千先生提供的一篇短文,《静中细思》与赏读者共享,也做为此文的结束:

古今亿百年无有穷期,人生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夜仅一榻,当思珍惜。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当思多览。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及者,不过太仓之粒耳,当思奋争。然知天之长,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居者小,则荣利争夺之境,当以退守其雌。(尤梦)

 

作者简介:尤梦,本名刘建中。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诗集,在专业刊物发表诗歌,并发表名人传记等。

责任编辑:admin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19-2026 新华资讯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