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访】母亲节特稿:专访常州吟诵传人范炎培先生(中)
一千二百年前,唐代诗人孟郊在常州溧阳写下中华第一诗《游子吟》,谨以此篇祝天下母亲节日快乐!
2025年5月11日母亲节的前夕,中华吟诵广东中心秘书长、广东吟诵团常务副团长刘序老师专程前往江苏省常州市采访常州吟诵传人、常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常州市十佳社科专家范炎培先生。范炎培先生今年八十有二,气质儒雅,温润如玉。他跟随周有光、屠岸、钱璱之、羊淇、羊汉等名家学习常州方言和历史文化,学习、传承常州吟诵长达数十年。曾任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常州市名人研究会理事,著有《周有光年谱》、《岁月时时有光》、《常州方言》、《常州方言文化》、《乡音乡情》、《中吴风情》等书,担任《中吴》杂志的副主编。范先生对常州吟诵和方言文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笔者受益匪浅。
(以下为访谈实录,接上篇)
范炎培先生在家中书房为笔者展示珍藏资料
刘序:能否说说您的常州吟诵的师承?
范炎培先生:因为研究常州方言,有缘结识了我们的常州老乡周有光先生,十多年来我每年都到北京拜访周老,在周有光父子的支持下,由我编著的《周有光年谱》于2012年由群言出版社出版。《周有光年谱》序言由周有光表弟屠岸撰写,周有光、屠岸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州吟诵的传人,聆听过他们的常州吟诵,我每年到北京除了拜访周老,还要拜访屠岸先生,向屠岸先生学习请教吟诵知识。
我第一次听到吟诵是在1958年初中二年级,当时我的文学课老师虞景祥先生即兴吟诵(常州人称为叹诗),我们感到新奇好玩,感到古诗词吟诵原来是这样的好听!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记得虞老师会叹诗。正是因为吟诵好玩,这些年来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我向屠岸、钱璱之、羊琪学习常州吟诵,这三位先生均出自书香门第,吟诵都源于家传,成为常州吟诵的传人。常州吟诵说白了也就是旧时常州私塾及庭训家教的读书调,在常州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一些初级的吟诵。我母亲出生在民国初年,幼年时曾跟随其父亲(我的外公)学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等传统启蒙读物,其读书方法就是庭训家教的初级吟诵。儿时的诵读受益终生,母亲在90岁时还会有腔有调地诵读百家姓、三字经、幼学、千字文等幼时学过的启蒙读物。我是在1952年春季上小学一年级,那时还没有现在的“普通话”,读书时带有常州口音的拖声调。因为喜欢古诗词,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传统的吟诵诗词在社会上慢慢兴起,激发我对吟诵的兴趣。起初我是自得其乐地“玩”吟诵,后来感觉到有责任把学到的吟诵知识传给年轻人。多年前在《常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常州大学学报》、《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地域文化研究会论文集》、《长三角历史文化研讨会》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吟诵方面的文章,在大中小学校以及社区做讲座,传播吟诵知识。
2011年范炎培先生到北京拜访周有光合影,前排右为周有光儿子周晓平,前排左为周有光连襟沈从文的大儿子沈龙朱
刘序:能给大家分享下多年来在吟诵研究和教学上的体会吗?
范炎培先生:周有光先生提出,现在是双语社会,国际上双语是英语和汉语,国内是普通话和方言。多年前我就在江苏理工学院开设常州方言文化和吴地文化两门选修课,把吟诵(吴吟)知识纳入到课程中。大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上课当然使用普通话讲解,把课程内容精心制成图文并茂的PPT,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在讲授常州吟诵时,就使用了自创的所谓的“双语教学”,挑选学生熟悉的诗词,例如《枫桥夜泊》,先用常州方言边读边解释常州方言的读音,然后用常州方言作示范吟诵,让学生欣赏到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吟诵魅力,使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对常州吟诵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原来古诗词吟诵是这么优美动听啊!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学习吟诵的兴趣。学生以前只会用普通话朗读古诗词,现在要求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用标准的常州方言来作古诗词吟诵,难度很大。
周有光先生为范炎培先生《常州方言与地方文化》题词
常州方言是吴语北吴语片(太湖片)毗陵(常州)小片的代表语,比较接近中古音,但比普通话来得复杂。常州方言有7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28个声母,47个韵母,因此吟诵古诗文的再现力就显得比较丰富生动,但学习起来困难也比较大,非吴语区的学生听而生畏。比如李白《早发白帝城》,这是一首平起平收,首句入韵押上平十五删韵的七绝。常州方言保留了中古时期的语音,吟诵此诗,首句的押韵字“间”,与第2句的押韵字“还”,按常州方言“间”发Gan音,“还”发Wan音,就与第4句的押韵字San“山”都押韵了,吟诵时既押韵又好听,用现在的普通话吟这首诗就失去古诗的韵味了。好在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跟着我用常州方言吟诵古诗词,在集体吟诵时基本上可以达到要求,但是当学生单独一人要求用常州方言吟诵古诗词,就力不从心了。毕竟现代学生最熟悉的语言不是自己的方言,而是普通话。普通话也完全可以作为吟诵语言,用学生最熟悉的语言来学习吟诵,学生容易接受。因此,我在课堂上除了用纯正的常州方言来教学古诗词吟诵,尽量让学生模仿我的常州方言吟诵。同时我也用普通话的语音,采用常州吟诵的调,来教授吟诵,学生听得懂,学起来快,教学效果明显。当然这个就不能称为纯粹的“常州吟诵”了,但这还是属于中华吟诵呀!以后等到学生对吟诵的知识掌握到一定的程度,他也能把普通话吟诵转化为自己的方言吟诵。
范炎培先生在《游子吟》课堂上与小学生亲切互动
2016年清明节,我为常州一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作清明节的讲座,这所学校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外地,我就用普通话教他们吟诵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学生兴趣很高,很快就能用普通话来吟诵清明诗了。还是在2016年清明时节,我教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吟诵杜牧的《清明》诗,我先用常州方言解释和吟诵一遍,问学生好听吗?想不想学?你们愿意用常州方言还是用普通话来学吟诵?结果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普通话。因为普通话是学生最熟悉的语言,普通话吟诵同样可以达到吟咏美的效果。常州市茶山街道诗词学会是由一群爱好诗词的中老年人为主的社团组织,曾经邀请我作为嘉宾参与活动,这些中老年人的创作热情很高,创作的诗词都是按现代汉语的韵律来写作,用普通话朗读,但基本上不会吟诵。因为参与活动的有常州新市民,我用普通话教他们吟诵,他们兴趣很高,都能接受。
周有光先生题词
当然了解地域文化、了解方言吟诵的历史意义很有必要,在这个基础上采用普通话吟诵教学也是可行的。简单地说,普通话和方言吟诵一样,都可以遵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吟诵基本原则和规律,来揣摩古诗词(古文)拥有的优美语言的经典,同样有抑扬顿挫的起伏之感。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因为普通话是当今社会的共同语,特别是年轻人熟悉的语言,采用普通话吟诵也有利于吟诵的推广,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普通话没有入声,而分别融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范炎培先生接受宁波日报小记者采访
刘序:您在教学吟诵时碰到入声字是如何处理的?
范炎培先生:明朝释真空《玉钥匙歌诀》说“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字的发音和声响比较特别,若用来押韵,较适宜表达豪壮、激烈、孤傲一类的情感,故古人写诗填词时很注重选用适宜的入声字。可在今天普通话中已没有入声,而分别读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那教学吟诵时碰到入声字如何处理?陈少松老师说:唐诗宋词中凡韵脚和节奏点上的入声字宜读去声,且读得短促些,其余处的入声字就读今音,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jué→juè),万径人踪灭(miè)。孤舟蓑笠(lì)翁,独(dú)钓寒江雪(xuě→xu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