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青苗”变“青松”
临近新春佳节,成为一名北京市选调生已一年有余。站在自己所锻炼地点义达里社区的办公场所内,看到一棵身姿婀娜的树静静地矗立在院落之中,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作为一名选调生从“校门”走进“机关门”,并奔赴基层社区开展工作,便好似一棵“青苗”,要想成为“青松”,就要在“人生之春”把自己“种”在“基层沃土”里,向下扎根、修身拔节、成长繁叶,静待根深柢固、俊秀挺拔、枝繁叶茂。
以“自找苦吃”的初心向下扎根,从“弱不禁风”到“根深柢固”,“选调生”不是光环,而是使命。2023年8月,顶着一顶“名校硕士毕业”“北京市选调生”的“高帽”走入“机关门”,身上还披着写满学生时代“荣誉”的“长衫”。初入单位的几天,时不时便因同事夸奖自己的“高帽”和“长衫”而沾沾自喜,像一棵青苗被周围的“夸夸风”“吹”的随处飘摇。待到真正投入工作时,发现单位卧虎藏龙、人才济济、各有风华。有的同事经验丰富,处理工作有条不紊、执行有力;有的同事才华横溢,公文写作辞藻华丽、妙笔生花;有的同事学识渊博,谈笑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看到自己尚存差距,深感如牛负重、如芒在背。于是暗下决心,时刻保持“归零”心态,主动涵养“自找苦吃”的精气神,在艰苦奋斗中磨炼意志、砥砺思想、增长才干。我开始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常与领导同事们取经讨教,把每一项工作都当作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在点点滴滴中“汲取营养”,力争把“根”扎的更深,把脚下的路走的更实。随着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清晰、对自己的定位更加准确,我才深刻发现,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干部,必须要淡去“选调生”这个光环,全力以赴践行深入基层、服务人民的庄严承诺。
以“人民至上”的理念修身拔节,从“歪歪扭扭”到“俊秀挺拔”,“选调生”不是自我,而是奉献。时光回溯到学生时期,至今仍记得站在人生岔路口上的诸多选择和不同声音,就像一棵没有找到生长方向的青苗东倒西歪。“学硕应该继续读博”“你现在签约那央选怎么办”...每当此时脑海里便总浮现出两个画面:一是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方阵的一员走上长安街为祖国母亲庆生;二是作为一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志愿者在长安街上服务观众。直至今日,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重要讲话犹在耳畔。于是我决心成为一名选调生,到一线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毕业后,我也如愿来到了我一直心心念念且充满回忆的地方——西长安街。在这里,我遇见了很多愿意悉心指导我的领导、同事,感受到了大家对年轻人殷切期盼;在这里,我遇见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大家的赤忱之心,愿为祖国献芳华。最为重要的是,我在这里遇见了我的挂职锻炼社区义达里,感受到了义达里社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魅力。当看到解决居民问题时他们脸上真挚的笑容,我明白“选调生”的理想就是无论身在何处依然保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之心。
以“磨砺本领”的心态成长繁叶,从“枝叶稀疏”到“枝繁叶茂”,“选调生”不是镀金,而是炼金。初入单位,自身各方面能力素质如同青苗上的枝叶般稀疏。也正是这般“稀疏”与“脆弱”,让我有了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和能力不足的忧患感,决心秉持“学无止境”的理念,把不断学习实践、充实提高作为人生常态。我开始翻阅各类学习书籍,及时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持续提升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工作水平。在机关的第一年,我坚持用“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态度对待公文写作,随着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公文写作也逐渐成为作为“青苗”的我身上最粗壮的“枝条”。来到义达里社区锻炼后,深感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存在不足,阅历少、资历浅、办法缺,当务之急便是尽快培养出一身能够解决居民实际问题的真本事。于是我自觉拜居民群众为师,学习创造思维、朴素情感;拜社区书记为师,学习为民情怀、务实举措;拜社工前辈为师,学习实干精神、工作经验。随着在社区学习的深入以及接诉即办工作经验的积累,我才真切体会到,选调生只有多当“热锅蚂蚁”、多接“烫手山芋”、多啃“最硬骨头”,才能真正在基层社区获得充足“养分”,进而“成长繁叶”,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
行文至此,我的拙笔写不尽我在基层锻炼的所感所悟,道不完我在基层锻炼的所学所得。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情真意切地说:“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殷切寄语,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激励着我这棵“青苗”更加坚定地向下扎根、修身拔节、成长繁叶,力争早日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扎根一方、守护一方,在新时代书写绚丽的青春华章。(程业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