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海追星》”——张飙先生诗书颂中国科学家精神
“《科海追星》”——张飙先生诗书颂中国科学家精神(总51期;2024年9月份)
张飙:“天地英雄气概,古今家国情怀”——“两弹一星元勋背后的故事!”
张飙:”从原子弹到中子弹,我们一代科学家,做了外国五代科学家的事情”
张飙先生简介: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科技日报总编辑、中国艺术报社长。高级记者。
曾举办《甲午120年祭》、《致敬两弹一星元勋,致敬科学家》等8次个人主题书法展。
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首届郭沫若文学奖”。获“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六次获中国新闻奖。
现有社会职务: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日友好协会理事等。
张飙先生“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和中国书法艺术功底!”
(一)、致敬缅怀中医学家承淡安院士⊙《科海追星》之四百九十五
致敬缅怀中医学家承淡安院士⊙《科海追星》之四百九十五
◎国粹拯濒湮。岐黄术,苦掌独帆。一针刺袪千千症,详析经络,图呈腧穴,透解《伤寒》。
“华”、“扁”有人传。“澄江派”,九域壶悬。心霖化雨泽天下。承先续古,轻名淡利,求众生安。
(《青杏儿》—张飙)
◎今天是承淡安院士(1899年9月1日 – 1957年7月1日)诞辰125周年纪念日。他从临床实践中感受到针灸疗效,又看到由于清道光帝下令废止针灸科、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打压和废止中医,针灸国宝已经濒于湮灭,决心振兴绝学。1928年,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针灸学研究社,组建了中国最早的针灸专门医院,并将现代西医知识引入传统针灸理论,1931年出版了《中国针灸治疗学》,对全部穴位的位置都用现代人体解剖部位给予解释,采用人体照片实录。他创办了《针灸杂志》,出版了《伤寒论新注》等15种专著,共200多万字。他的万余名弟子遍布大江南北,洋溢于海外,形成了具有科学学派特质的 “澄江针灸学派”,有力推动了针灸绝学在我国的再度复兴。在抗日战争的医疗中,针灸起了巨大作用。承淡安西行一路行医、讲学传播针灸知识与文化,实现了他“针灸也能抗日”的思想。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承淡安从临床实践出发,比较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后,提出:“西洋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针灸学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是目前我们尚未能完全认知的科学理论”;“针灸之功效,既广且捷,针灸之施用,亦便亦廉,易于普及,宜于贫病,允为利民之国粹,实有推行之必要。”
(二)、致敬缅怀放射化学家杨承宗⊙《科海追星》之四百九十六
致敬缅怀放射化学家杨承宗⊙《科海追星》之四百九十六
◎精验千方数据真。
艰析亿倍炼铀纯。
燃爆核氢欢九域。
爱聚:身魂万慧入菇云。
放射拓学培后俊。
自信:直申民蕴捧良心。
未记烟阁何所谓?
无悔:只缘我是禹传人。
(《定风波》—张飙)
◎今天是杨承宗先生(1911年9月5日—2011年5月27日)的诞辰纪念日。他是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参加了制定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临危受命,带领科技人员从含铀只万分之几的铀矿石中制备含杂质不超过万分之几的核纯铀,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作出突出贡献。他创建了中国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事业,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非公立自费大学,培养出大批放射化学人才。
◎1951年,杨承宗婉拒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55万法郎高薪续聘合同,毅然回国。他说:“我的祖国需要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没办法坐视不管。”他的导师约里奥·居里为他感动,托他给毛主席带一句话, “你们如果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拥有原子弹。”并送他10克含微量镭盐的标准源,支持中国开展核科学研究。
◎1969年,杨承宗被赶出研究所,去睡地铺、修铁路,从无怨言。种种原因,他没有被评为“两弹一星元勋”和院士。但他的助理和学生多人都被评为了院士。他说:“事情做出来就好,别的什么都不要去想,全力以赴,不问得失。”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杨承宗是第一个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投弃权票的人。对家人的不解,他说。“我是人大代表,我自己的意见都不能保留,那还怎么代表人民的心声?”去世前,杨承宗表示:我吃了一辈子射线,还能活到100岁,我死后遗体可以拿来为祖国做研究。
(三)、致敬缅怀大地构造石油地质学家朱夏院士⊙《科海追星》之四百九十七
致敬缅怀大地构造石油地质学家朱夏院士⊙《科海追星》之四百九十七
◎大地沉积构造梳。
“陆移海换”蕴流珠。
方趋盆底穿岩壳,
又踏“黑池”入“冷湖”。
开“板块”,创动图。
“牛棚”授课挚心初。
神州油气天丰卷,
应是科人热血书。
(《鹧鸪天》—张飙)
◎今天是朱夏院士(1920年9月10日—1990年11月25日)的诞辰纪念日。他是新中国石油地质普查的开拓者之一,含油气盆地理论研究的创导人。1955年,他率领队完成了准噶尔盆地和青海石油普查,发现了马海油田;他在柴达木盆地、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对金属、非金属矿产进行普查;对南方各省的油气地质进行了调查研究,主持了华东各省1:20万地质图幅的野外验收与报告审定。1959年,他在协助指挥油田勘探,参加大庆油田会战,是发现大庆油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人之一。他率先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在大地构造理论、油气盆地研究等许多方面的演讲和论文,至今仍有指导意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朱夏对传统诗词有很高的造诣,常常以诗言志。对于他为何要求去大西北,他赋诗曰:“荷戈负弩请先行,砺面风沙茧足程。担得书生能报国,何妨诗趣杂豪情。”“文革”期间,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惨遭关押和迫害。他却把“牛棚”当成搞研究的集聚地,在那里向年轻人翻译和评述板块大地构造学说。造反派批斗他,以“何以归国”、“归来何早”给他扣上莫须有的罪名,他泰然处之,在诗中表白:“双飞不悔归来早,大梦宁嫌悟觉迟”。年迈时曾抒壮志:“老去方知步履艰,江山未许此身闲。传薪献曝心犹在,烈士何尝有暮年。”
(四)、致敬缅怀空间物理学家刘振兴院士⊙《科海追星》之四百九十八
致敬缅怀空间物理学家刘振兴院士⊙《科海追星》之四百九十八
◎粒子涵天地,
低空跃太空。
北极赤道驭双星。
勘破地球磁暴,
揭秘太阳风。
“刘氏模型”创,
云图促振兴。
挚情直透电离层。
最旧车骑,
最顶处争锋。
最远宇河湮际,
都系此心中。
(《喝火令》张飙)
◎今天是刘振兴院士(1929年9月14日—2016年3月23日)的诞辰纪念日。他是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他提出了太阳风—磁层—电离层—高层大气藕合的概念。率先在中国开展木星磁层研究,提出新的木星磁盘模式,被称为“刘氏模式”。他创立了空间物理学科的新理论,在磁层物理一些重要的前沿领域做出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包括地球辐射带理论,太阳风湍流结构,极光区粒子加速机理,磁层亚暴过程和磁层磁场重联理论等。1997年1月,他提出了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其科学构想得到国际空间界很高评价,欧洲空间局14个成员国全部投票同意和中国开展“双星计划”合作。双星计划的实施,对提高我国空间物理研究和空间天气的预报的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空间界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振兴曾写下“淡泊以明志,登高而望远;老当身心壮,创新并前瞻。”晚年时他每天都骑着生产于上世纪80年代的破旧自行车上下班。不少人称他是“骑着最破旧的,干着最前沿的,想着最遥远的”科学院院士。对于南极、北极、月球、火星的科学观测,他说,我们今天的努力并不是简单重复地走人家过去的道路,我们力争的是更高的起点,提出更高的探测目标,每个方面都要显示出创新性。
(五)、致敬“人民医护工作者”路生梅⊙《科海追星》之四百九十九
致敬“人民医护工作者”路生梅⊙《科海追星》之四百九十九
◎县院儿科树巨碑,
黄原深处女神辉。
窑洞炼出超“甲”术。
何故?人民病痛颤心扉。
生命不息医不止。
有誓:诊途聚爱路生梅。
五秩芳华酬一诺。
情烁:欲说天使舍其谁?
(《定风波》――张飙)
◎近日,路生梅主任医师被授予“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1968年,她从北京第二医学院大学毕业,响应号召来到陕西佳县人民医院,至今已经56年。当初与她一同被分配到边远地区163名毕业生中,有的调回北京,有的去往海外,坚守在毕业分配所在地没有调动的,只有她一人。她在这边远落后地区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儿童计划免疫,大幅降低婴儿死亡率,累计接诊患者超过15万人次。她缔造了佳县最儿科,并促使医院成为二级甲等医院 。退休后,婉拒亲人回北京生活的建议和其他医院的高薪聘请,留在佳县坚持定期义诊,守护儿童健康。新冠疫情时,她主动请缨,在请战书上写下: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留给年轻的同行们 。
◎路生梅坚持“一定要让老百姓少花钱治好病”, 坚持不滥用抗生素、不滥用激素。她坚持开便宜的药、管用的药、适量的药,有些药的包装是100粒,她会开出十粒甚至几粒的药方,让病人省下开销。
◎面对极其艰苦的条件,路生梅说,“即便就像一粒种子撒在石头缝里一样,但我们还是得要顽强地生活。”她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这里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我要扎根佳县,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土地”。她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用一生在诠释什么是医者仁心。
(六)、致敬缅怀小儿外科学专家张金哲院士⊙《科海追星》第五百期
致敬缅怀小儿外科学专家张金哲院士⊙《科海追星》第五百期
◎横扫坏疽恶症,
清除婴病阴霾。
术械临床只手创,
华夏儿科路始开。
挥刀拯万孩。
童健攸关国脉,
疗房应是“蓬莱”。
百岁德年犹义诊,
为我炎黄捧未来。
医心天使怀。
(《破阵子》----张飙)
◎今天是张金哲院士(1920年9月25日—2022年12月24日)的诞辰纪念日。他是中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一生为万名以上的儿童操刀手术,被誉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他首先发现了并命名了"婴儿皮下坏疽",研究出手术治疗方法,并在自己女儿身上做了第一例手术,获得成功。他的治疗方法,使该病从几乎100%的致死率降到了5%以下。他在国内首创小儿外科,在北京儿童医院建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小儿外科中心。面对当时西方在医疗器械上的封锁,他设计了小儿肛肠外科与胆道外科多项新手术,创造和改良了许多适合于小儿疾病诊断和手术的器械,有著名的“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等50多项发明,获卫生部技术革命先锋金奖,帮助中国小儿外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金哲行医一生,从未收受“红包”。他28年如一日到天津儿童医院义务出诊、查房、手术、讲课,没拿过一分钱。对于有人让他按劳取酬。他说“我支持的是儿童外科事业,要讲钱,谁也请不动我。”100岁时,他还坚持到病房巡诊,他说:“我觉得长寿的意义就是服务病人,就是做工作。不工作长寿没意义”,他希望儿童医院是患者乐园,医护是白衣天使。他认为“做医生最大的医德,就是尽心尽力把病人的病治好”。“能用最简便的方法、最便宜的药治好孩子的病,那才是好大夫。”
(七)、《科海追星》500期致谢
《科海追星》500期致谢
◎万爱倾追五百星,
诗书笔墨赤心凝。
但能华夏崇科最,
龙越天门谁敢争?
◎经四年多的努力,《科海追星》迄今已经500期了。我以诗词书法歌颂的这500位科学家,其中获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者22位;两弹一星元勋23位;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者37位;以名字命名小行星者51位;被刊载于纪念邮票者38位;兼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33位;以及我国科学各个学科的奠基人、开创者和领军人物。(其中100岁及以上者40位,90—99岁189位)。
◎追寻着科学家的脚步,我们看到了默默无闻的坚守、舍生忘死的冲锋、艰苦卓绝的奋斗、石破天惊的突围、长歌当哭的悲壮;家国大爱的情怀。他们开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辉煌,筑就了共和国的科技大厦。他们是我们的民族脊梁,是我们心中永远明亮的群星。
◎一直得到您的关注、点赞、转发、支持、鼓励,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期望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家、热爱科学精神成为主流社会风气,期望继续得到您的帮助!
(书法作品和译文由张飙先生提供;编辑报道:中国风华正茂;2024年10月1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