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帮助
您的当前位置:新华资讯网 > 资讯 > 头条 > 正文

雨中访读书山

来源:本网 作者:胡国民 时间:2024-07-10
导读:读书山好大! 车上,听去过读书山的人说。 比三角山还大吗? 我听了不禁有些纳闷,忍不住道。 因为这几年,家乡湖北省浠水县的名山大山我都去过,似乎还没有哪座山比三角山大比三角山高。 也许,车上人所说的读书山好大另有所指。 听他们接着说下去,果然如

“读书山好大!”

车上,听去过读书山的人说。

“比三角山还大吗?”

我听了不禁有些纳闷,忍不住道。

因为这几年,家乡湖北省浠水县的名山大山我都去过,似乎还没有哪座山比三角山大比三角山高。

也许,车上人所说的“读书山好大”另有所指。

听他们接着说下去,果然如此。

其实,读书山就在雨雾濛濛的大别山系的万山丛中,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以及薄刀峰等巍峨群山里,它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小小小的小弟,享誉鄂东南的名山三角山就巍然高耸在它附近,若晴日在海拔一千多米高的三角山尖上向西边的浠水县城方向望去,眼底下一扫平阳,空旷辽阔,县城这边向西飘去的一条银练是浠河,县城那边隔着田畴平川由东向西蜿蜒曲折的一线长长白色的飘带便是万里长江路过浠水散花、兰溪、巴河沿江三大古镇的一百多公里江段,散花隔江对面的西塞山属于黄石市的地盘。目光由远及近,再寻找读书山就要像飞鹰作鸟瞰状对下面苍苍茫茫的白水绿山之间来回进行反复搜索扫瞄,“一览众山小”,好半天才能在绵绵起伏的坵山里找到读书山的一个大概位置。。

 

 

 

 

由此可见读书山的小了。

据说,读书山虽小却不失灵气,更有其很多山都不能望其项背的名气!

不知你知不知道,读书山之所以叫读书山,其中大有来历,大有文章,那文化悠久得让人打颤。

相传早在中国的大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云游途中,恰在此山之下邂逅,要知道,唐朝可是中华文化最最辉煌灿烂鼎盛的一个朝代,而这李白和杜甫一仙一圣,又是中国文化巅峰上的

这两个在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撼得动地叫得应天的巨无霸大诗豪,该看过人世间多少好山水多少好风景,没想到他们居然钟情浠水这方名不见经传的山水,居然在留连忘返,留下了那么多的千金不换的遗迹和千古传说流传至今。

话说那时天下太平,一日,云游至此的诗仙、诗圣正被眼前的好山好水所陶醉,坐在山下歇息品茗,忽闻山上白云深处朗朗似有天籁之音传至耳畔,诗仙、诗圣先是惊诧,继而起座顺风循声向山中寻去,却发现山上有一草堂,传到他们耳中的天籁之音原来是学童早读诗书之声。

二位文化大咖便在此盘桓数日,后来竟发现此地虽地处偏僻,人口不多,但却奉行耕读传家,山上山下文风激荡,瀚墨飘香,实乃一化外之地,这场景即便在央央大唐也极少见,俩人便会议众山民,将此山取名为“读书山”,并捉笔悬腕,饱醮瀚墨,在一灵石上写下“读书山”三个酣畅淋漓的大字,立于学堂门前,并将山下文气洋溢的小村取名曰“学堂湾”,除此,诗仙和诗圣遍察此地山水,留下了许多人文胜迹和传说故事……

今天我们身临其境,也不由得从内心深处发出由衷感叹:真是一处难得的世外桃源!

亲爱的的读者,你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如今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村,追求名人效应,读书山人临时抱“佛脚”,花钱请当今某些下三滥文人胡编乱造杜撰出的“伪历史”和为人所不齿的“水文化”。

李白和杜甫来此地的传说可是很早就有的,至少几百年上千年,说不准在宋元明清乃至唐代就有,这些都不好说,谁也说不准,不仅这些“相传”有鼻子有眼,活灵活现,而且有地名文化的标志在现实当中实实在在活生生的存在,看得见摸的着。这就不假不虚,不是无缘无故、子虚乌有,完全是空穴来风。有位哲人说:凡是能够流传下来的,自然有它的道理和依据,说明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后人就不能不分清红皂白,轻易否定!

历史上的传说只是传说,当然不能视作历史。但它是一种历史文化,我们坚决反对当今现实中有些地方为了发展当地旅游经济,一味追求名人效应,拉大旗作虎皮,不惜戏说,甚至造谣,无中生有,利用名人恶搞滥搞所谓文化包装,实际上这种假名人之名兴经济的滥饬往往适得其反,它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宵壤之别,不为所容更不为其所忍,更为有良知的文化人所唾弃和不止。

今天,有文化情怀、有文化格局、有文化智慧和求真务实的读书山人,充分利用当地丰厚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文化,赋能乡村文化建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他们的作法是值得充分肯定和大力提倡的!

读书山,多么儒雅多么有书卷气多么有亲和力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字!

它的有关李白和杜甫的传说、故事和地名文化早就融入 读书山人的文化血脉,成为不朽读书山骨血和灵魂,它不是今人的杜撰,它是美丽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动人的历史文化精灵!

它值得我们今人挖掘、传承和发扬光大!。

读书山呀,读书山!

别说读书人,就是我这个读书不多的人,一听到“读书山”这个名字,都有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心跳。于我而言,在这读书式微、斯文几近扫地的当下,“读书山”不啻于是久旱之时突然出现在天上的云霓,于沉寂寒夜里忽闻炸响在人间的春雷,它说明我的家乡不仅还有喜欢和向往读书的人,而且还有一座这样的“读书山”,这如何叫人不感到亲切,不感到激动呢?!

读书山,你这流光溢彩的文化之山,你这令家乡人骄傲和自豪的历史人文之山!

眼下正是梅雨时节梅雨的高峰期,我于迷天的滂沱大雨中来到了读书山村。

这是一次朋友间几个月前的预约,我是七月二日上午,跟着家乡县美术家协会“纪念建党节,走进读书山”的美术家和书法家们一起进山的。他们是来现场绘画作书助力读书山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我则是冲着“读书山”的美名而来的。

天像被人凿破了似的,倾盆大雨落得人睁不开眼睛,我暂时还不能上山去。

在紧随文艺家们在村部门前下车的一刹那,我是于大雨之中抢着几步跨进村部大楼的走廊里的,当我在走廊擦抹干净头上和脸上的雨水,转过身来,那雨越发地下得大下得紧下得急了,透过厚厚的雨幕,眼前是村部大院,对面是一条瀚墨淋漓的仿古文化亭廊,长廊外的远山近峦沉浸在诗意的雾一样的大雨之中。浓密雨雾里天空偶然悠悠一亮,现出远山近水的轮廓,山间雾霭层层,云卷云舒,那疾飞的层云一阵一阵的,时而似虎奔豹突,时而似龙蛇疾走,时而似龙凤呈祥,时而又现出层峦叠嶂、风摇松竹、水动峡谷,活生生呈现惊天一副烟水瀚海,那水墨囊括漫漶了天地人间的精灵……

被誉为“绿杨通”的老谢是读书山村文化的主创人,也是这次活动的发起者,天尽管下着大雨,但总也打不湿他心头燃烧的那团文化火焰,他在走廊里见我正望着对面瓢泼大雨中的文化长廊和雨雾中的群山出神,就一把拽住我的手,笑道:“走哇,去看看,你不是想知道读书山有多么大多么好吗,到那里去看看就知道了!”

还没等我反映过来,就将我一把拽出了走廊,没办法,只好连忙撑开伞,冒着倾盆大雨向对面的漂亮亭廊跑去。

一看廊壁上的介绍,才恍然大悟,才知道开头在车上听人说“读书山好大”并不是说的读书山“好大”,而是说读书山村好大!

当然此时我还没真正见到读书山,也不知道它究竟有多高多大。

当我站在亭廊廓里的一块行政区划图前,整个读书山村便一目了然了…

要说读书山(村)好大,那还真的是不小!

真的是好大好大一个村!

这可能是家乡湖北浠水县绿杨乡最大的一个村,它由冷水井、龙谭岩两个本来就比较大的村合并而成

读书山村一共有十二个村民小组,二十九个自然塆落,二千二百多人,版图面积十一万多平方里,其中耕地一千四百多亩,山林一万多亩。

不说别的,光是山就多得吓死人,面积大得吓死人。都说读书山村大,这时在亭廊里的这块行政区划图上才看得清楚明白,但这些毕竟都只是纸上的东西,究竟大到个么相儿呢?

见我一脸茫然,似懂非懂,心有不甘的样子,在这一带专门给美丽乡村做美容工作的“美容师”老谢张开嘴大笑道:“大得很呀,大到好几天好几夜也走不完!你以后多来,我引你多跑一些地方你就知道它的大了!”

我是个“土包子”,老谢所说的这个“好几天好几夜都跑不完”时间换空间,具体生动又形象,我这才算是终于明白了“读书山”真的是有好大。

是呀,要不大,它怎么装得下那么多的传说和故事呢。

说起读书山的传说和故事,除了与李白、杜甫有关的读书山、、冷水井、学堂湾、砚石庵、笔架石等以外,还有瓦儿坪、乌龟石、金盆顶、石尖山、葫芦石、三摞石、高山寺、老祖屋、龙潭峡谷等数也数不清的古地古物,以及流淌着古味散发着旧时光芬芳幽香的景物,

难怪有人到了读书山村就不禁由然生出编一本读书山文化史的想法,觉得从读书山村可以看到古老中国乡村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奥秘!

在中国乡村民间文化的大棋盘上的格局里,也许读书山是小小的,不过沧海一粟,但它又是博大的,透过它能洞见中国乡村民间文化璀灿夺目的熠熠辉光!

这就是读书山及其传说和故事的意义!

也是读书山村的高颜值和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从这个层面上看,既然读书山有如此大的文化格局,应该就有这样大的与之相匹配的地理格局!

从行政区划图上,我看到读书山村独特的地理优势一一

它是绿杨乡的党委政府所在地,古镇新姿,文化流芳;大别山腹地旅游公路浠英公路纵贯其间,不仅是鄂豫皖赣进出大别山的重要通道,也是大别山区通江达海的主要陆地走廊。除此之外,全村地貌如金狮仰卧,啸望长天,晒腹挠痒,东南西北上百里的界线周边毗邻着乱石河、太平寨、百丈冲、三角山、绿杨桥诸村,这些村藏龙卧虎,都是非凡之地,说得上是。家家操灵蛇之珠,户户抱荆山之玉,个个都有讲不完的故事,个个都有说不尽传说,个个都有看不完的风景……

读书山村的地缘线就像传说中的玉皇大帝从天外抛向人间的一条金藤被风吹落到大别山丛山之中,然后圈成出了一块金狮仰卧抬头望月般的地形一一这就是现在的读书山村。

这只狮形地的周边就像闪耀着珠光宝气的金圈,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吸着周边一个个闪闪发光的耀眼明星……

这些环着读书山的村,构成了大别山天底下绿杨这方天地最美丽的风景!

大雨如注,好像是为了让我们见识读书山村的大和美,老谢硬是带着我们乘车在雨中翻山越岭,参观读书山村的龙潭峡谷大瀑布。

车在风雨中前行,沿途雨声噼里啪啦,响成一片,其势犹如龙吟,山沟洪流飞溅,水流沿着路旁山涧向着山下狂奔,其声犹如虎啸,还没到龙潭大峡谷,沿山就见无数飞流直泻崖下,形成白瀑无数。壮观极了,漂亮极了。

车子开过龙潭谷大桥之后,我们下车撑着雨伞沿着大峡谷右手的陡峭山路徒步上行,我们上行,水顺着山路一波紧赶一波下流,波纹下水泥路上被大雨洗出的沙石颗粒清晰可见。不一会儿就听见隔着小路下的树林密竹构成的厚厚屏障那边水啸如万壑奔雷……

经过艰难跋踄,我们终于在大雨之中来到了位于龙潭大峡谷中游石板桥水库大坝,这个水库不大,十七多万立方库容此时早已达到警界线,但见满库碧水浩荡,雨柱落在本来平静的水面上溅起密密麻麻的水花。大桥下的水库大坝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滚水坝,水库的水满了就会自然溢出流向下游的河谷。。这条自三角山而下的大峡谷在龙潭水库外面还有两三千米长,这一段宽大的天然石头谷沟七弯八拐一直延伸到下面的绿杨街头,从直穿古镇而过的大别山旅游公路下一处石砌大涵洞流向绿杨河。夏天雨季过去的之后的这段峡谷水量依然丰沛,水流穿谷绕石,奔腾跳跃,一路碰碰撞撞,虽然险象环生,让人胆颤心惊,望而生畏,但经过人工打造,却是打灯笼也找不到的一处难得的天然漂流胜地。龙潭峡谷漂流成了夏天游人的乐园。很多人到三角山避暑寻幽,就是为了到龙潭大峡谷探险,享受漂流的刺激带来的快乐

此时水库滚水大坝漫出的激流飞瀑在坝外形成一面巨大的雪样白的大瀑布,它高高地从坝上飘入谷底,激起山一样的雪浪,腾腾雾气直向峡谷两岸弥漫,直是诗仙李白望见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也不过如此,哪里比得上这龙潭河谷大瀑布的势如万马奔腾,声若巨雷,仿佛直叫东海龙宫倾玉柱,南天门前折旌杆。站在雨中的龙潭大桥上,周边犹似在山摇地动,本来安如泰山的大桥大坝在雨中仿佛也在瑟瑟发抖……

正感叹脚下飞流瀑布的惊心动魄,令人心旷神怡,又见水库上游大峡谷有一面更大更长更宽的大瀑布挂在远处山口,它在雨雾中大峡谷两面高山的郁郁葱葱之中,是那么白,似是老天爷有意放出天光,网开一面,让我们看得那样真切,那磅礴气势和美丽壮观,像是玉皇大帝从紧密的天幕雨帘深处放下的一副画,这画只有在读书山村的龙潭河谷才看得见,这副大自然的绝作仿佛是上天专门为读书山特制……

够了,够了,读书山仅仅一个龙潭峡谷大瀑布就让我看得呆了,一个点就让我们看了半个上午,读书山村真是大,那么多好地方,对老谢所说的“几天几夜跑不完,看不尽”,我至此确信无疑!

一行人兴致勃勃,看过龙潭峡谷大瀑布,在绿杨街上吃罢午饭,又在大雨中乘车回到村部,来不及歇息,又上车出村部大院右侧的花冈岩雕花大门楼,来到心心在念的读书山下。

老谢说,本来安排了专门上读书山,但雨太大,又落得太久,他担心万一山体滑坡不安全,就取消了原先的登山计划。

我们在读书山的山门前下了车。

但见山门旁边有一口蓄满水的长方形大塘,四周塘岸用石头砌就,雨中的长塘很漂亮,塘的左边一排几家楼房鳞次栉比,村民门口前是这口好看的大塘,这排楼房也在读书山下,最前边的人家屋飞头边有一方两亩不到、风摇水落满是硕壮青禾的早稻谷田连着读书山脚,对面塘岸右侧往山脚有一条路,标有“读书山”三个大字的通往山里的高高竹制山门前,右边有一座造型极为雅致很有文化味儿的平房,门头上有书家所书“读书草庐”三个大字匾额。

我猜想读书山下这一处文化品味十足又有人间烟火的处所,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李白、杜甫歇息品茗的地方。

站在山门前仰望雨雾中的读书山,山不高,满山苍翠,那忽聚忽散的雾气,仿佛是山上散发出的文气和灵气……

果然是座好山,名不虚传!

外面雨急风紧,我情不自禁地走进翰墨庐。

这庐也是座好庐,窗明几净,它右边的墙上李白和杜甫正斜倚在山脚下树荫里的一块石头上一边品茗,一边谈笑,他们大概说的都是这几天在此地的见闻和感想,从栩栩如生的画面上二人的表情上看,他们非常高兴,那种痴迷、喜悦和忘情,大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样子……

谈笑之间,他们情不自禁地就想为这里做点什么,后来二人在山上书声朗朗的私塾门前的石头上写下了“读书山”三个大字,他们在山下一处叫冷水井的水井边,见水井幽深,井水清澈,便取井水煮茶,发现这井水的水质特好,煮出的茶水沁人心脾,余味无穷,便在井畔一块石头上写下“冷水井”的井名,后来在读书山一带还留下了一连串的如诗如画的地名墨迹,如“学堂湾”、“笔架石”、“砚石庵”等,从此读书山一带好山好水好地方在外便有口皆碑,正因为二位诗仙诗圣留下了他们的墨宝,便有了今天的读书山和该书山的许多不朽的故事和传说大放异彩。

读书山下,有很多的河流,水润天泽,在那个久远的年代,在冷水井的旁的小河畔,人们建了一座“白甫堡庙”,纪念诗仙诗圣对读书山一带百姓的大恩大德,昭示后世永毋相忘。

这时,风雨中的翰墨庐大厅内显得分外肃穆庄严起来,李白、杜甫好像就在身边,离大家很近,正含笑看着书画家们,草庐内一时变得很静,画家和书家们在紧贴画壁的书画台上铺开纸,调好墨,凝神静气,笔墨酣畅,淋漓尽致,各展艺技,一笔不苟地书了起来,画了起来,好像二位大咖在一旁在望着他们,他们一个接着一个仿佛不是在作一般的画写一般书法,而是在接受诗仙诗圣对他们的一场绘画大考和书法大考……

一幅幅作品出来了,读书山村的陈书记笑逐颜开,拎着作品分别与画家和书法家合照留念,这时我看到墙上斜倚在那巨幅水墨上的诗仙和诗圣也笑了!

 

 

 

 

 

 

 

 

 

 

这幅画虽然是当地一位书画家根据传说中的李白、杜甫游历读书山时的一个场景精心创作绘制的,画面占了草庐右边墙面很大一块地方。这幅水墨画得非常传神,我进草庐时就很震撼,似乎当年谈笑风生的诗仙、诗圣就在面前,来到了我们中间,他俩好像在这里专门等着与前来的画家书家见面,此时他们又像是居高临下,在现场对每一位书画家的现场挥毫创作壁上观……

从他俩的笑容里看得出两位主考官对考生们的表现是满意的!

此时风雨中的翰墨庐分外圣洁高雅,我仿佛强烈感受到二十多个世纪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我们家乡浠水的读书山下,就读书山的乡村文化建设主题正进行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隔时空的交流、探讨与对话,时空虽然辽远,因为是在读书山这一特殊环境里,这次对话交流的距离又是如此之近……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随着最后的一位书画家最后精彩的一笔落在宣纸上,最后一幅水墨成功落款,这次活动告一段落!

这时外面的雨还在不停地下,老天爷真厉害,硬是连一口气都不松,这一来很多地方看不了。我不甘心,几次走出翰墨庐,站在草庐与那方雨溅水满的大塘之间的古树下,望着山门,望着山门背后烟雨中湿漉漉的读书山,盼望能上去一睹其神秘的内里!

它真的太美,美如仙子,无奈何这雨太大,落的一刻也不停息……

不知什么时候,老谢来到了我身后,他拍拍我的肩膀,不无遗憾地笑道:“天公不作美呀,但不要紧有的是机会,等个天晴好日子再来,我保证带你看个够'!”

老谢忙得很,临别时,他笑道:“读书山村的好,不仅仅只有一座传说中的被两千多年前诗仙、诗圣浓墨重彩点过金的读书山,如今读书山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已进入新的时期,它有五大园区,并占尽一个地方成功所必具的天时地利人和。

老谢说,读书山村集绿杨集镇商贸区、生态旅游观光区、绿色生态产业区、美丽乡村示范区、现代农业区于一体,全村目前已呈现出镇村同建、村企共兴、农商并茂、文旅肇兴的新气象,应该说,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山!

当前,整个读书山村正按照大美读书山建没的路线图向前铺展,一个更加美好的读书山像深居的闺秀正打开昔日紧闭的山门向外面世界露出了它如花笑靥!

 

 

目前,读书山村在继续利用它丰富的地域民间文化资源,打“李白、杜甫牌”,大力推进独具特色、独具匠心的读书山村全域大美乡村文化建设!

我于风雨中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水也朦胧、山也朦胧、水墨一样美丽的读书山村。尽管受极端天气的阻隔,我没冇如愿登上充满诗情画意的读书山,但老谢似乎是在安慰我:“以后来读书山的机会还多得很!”

虽然有些遗憾,但毕竟在雨中近距离看到了读书山,再说雨中有雨中的好处,雨天凉快呀,没有六月天遭烈日的爆晒和饱受汗流浃背之苦,没有上山,但我于清凉之中领略和感受到了风雨里清凉的读书山别样的风光,雨中的读书山之美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大美,未来的晴好的日子再来读书山时,那时的读书山不是另外一种迷人的模样,这也是旅行美学家所说的:美分不同时段,不同季节,自然界有四时之美,对自然之美何必非要一次看完看尽呢,留待日后慢慢细看细品不是更有味么?

这话说得多好!

我期待着下一次再来读书山时,细细观察品味赏它的山水形胜,一流一溪,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乃至每一处藏风的洞穴,小小的生灵……

啊,读书山,不用再相约,我还要来的,或许在不久的秋天,落叶金纷;或是稍远的冬季,瑞雪纷飞,或是明年的春天,万物复苏;或是就在这个雨季过后,无论是雨天、晴天、阴天,冷天,热天,我想读书山的四季都是美的,只是美的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味儿!(胡国民)​

责任编辑:admin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19-2026 新华资讯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