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帮助
您的当前位置:新华资讯网 > 资讯 > 头条 > 正文

2022年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第五届年会成功举办

来源:环球网 作者:王丹 时间:2022-12-13
导读:2022年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第五届年会成功举办。
      2022年12月10日,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第五届年会在云端成功举办。本届年会由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主办,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和北京产业经济学会承办,《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提供学术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线上参会并就全面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探索和总结中国本土实践的真谛展开深入探讨,为推动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的范式创新和理论突破,实现新征程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集体智慧。

大会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文娟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计勇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在致辞中,李计勇副书记对各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谈到,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2018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体现了中国学派研究与中央民族大学此呼彼应、水乳交融。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全面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切实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新时代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高质量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计勇

开幕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金碚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平新乔发表主旨演讲,主旨演讲由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研究员杨世伟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金碚在主旨演讲中认为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的形成过程是实践和理论相互促进的一个历史过程。金碚研究员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在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程,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确立产生了世界范围内对现代化认知范式的改变。他讲到,现代化道路不只有西方一种,现在人类发展的现代化可以是多种道路,而且多种道路未必是线性进步的逻辑,每个国家可以不一样,我们确立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很大的理论底气。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金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平新乔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化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现代化的本质是解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中国目前达到了小康社会,距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他强调现代化过程中,文明是有差异的、多元化的,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应多借鉴西方的长处,研究不同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主旨发言后,各专家学者展开主题演讲。演讲环节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主任王燕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任晓莉,《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经管编辑纪小乐,经济管理出版社副总编辑张艳主持。

南京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教授周小虎发表了题为“后疫情时代经营模式创新”的主题演讲。周教授从微观的视角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抓住中国特色、促进管理创新和思维变革的机理。他认为,后疫情时代在商业成功上应该关注五大问题:组织信心、绩效管理系统、创新成本管控、反脆弱机制、市场创新。

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周柯分享了她学习二十大的体会。周柯教授指出二十大报告的关键内容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它既是指引中国实践的重要文本,也是学者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学术选题的富矿。她认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实现目标的任务艰难,道路艰难,我们必须要营造和平发展的外部关系,为实现现代化争取更多的时间。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张占斌着重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两个倍增计划的宏图。张占斌教授针对两个翻番目标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要下决心逐步调整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格局;三是要以系统的自主集成创新来推动共同富裕。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辉发表了题为“以更加自信主动的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演讲。张辉教授深入探讨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个方面:一是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党一以贯之的主题;二是要坚持历史自信,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三是要增强历史主动,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把握发展主动权。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魏建发表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金融使命”的演讲。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分析了金融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金融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金融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要求和必备内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教授王永贵从研究背景、研究框架、实验研究和理论贡献等角度分析了数字管理研究的现实要求。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实干兴邦的角度,在党的领导下,做好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教授王稳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出发,讲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实践者的现代化,必须关注体制转型、发展模式转型、国际化转型等多重转型问题。他认为,中国式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建设基于中国视角的可持续债务发展分析工具及债务重组的协调机构。

郑州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王海杰从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及政策制定角度出发,强调二十大报告再次发出了大力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最强音,为新时代民营企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西藏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政府参事图登克珠从文化、精神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是从工业革命的发展到农业文明的传承,最后到信息革命的创新,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的过程,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展示给世界的最重要面貌。

企业管理出版社、企业管理杂志社、企业家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孙庆生从中国式现代化视野论述了中国学派的新作为、研究方向和重要着力点。他认为经济学中国学派必须高度重视共同富裕,脱离共同富裕的经济学研究可能会存在很大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宋华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宋华教授从组织层面、足迹层面和技术层面三个视角,提出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戚聿东围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重点阐释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数字经济新优势全面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意义。

浙江工商大学特聘教授牛志伟讲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必须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抓手,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实现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尤其是要推进工农互促,扎实国内市场,扩大国内市场的消费,实现超大规模的市场规模,由此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

哈尔滨工业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马涛从数字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优势塑造和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过程两个方面论述了数字技术创新促进制造业转型路径。他讲到,数字技术对形成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会从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网络体系、应用体系和生态体系上来完成优势再造的过程。

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卢福财阐释了遵循从中国之路、中国之智上升到中国之理的理论建构路径,立足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实践,从中国场景中挖掘、归纳、提炼出适合中国特殊国情与发展要求的数字经济理论逻辑,建立中国数字经济学理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霞辉围绕中国式增长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了中国式增长的战略组成。一是从计划到市场:套利引发的资源集中。二是市场的扩展和分工深化的相互促进是中国能获得国际市场。三是干中学促进了我们国家巨大的技术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戒骄回顾梳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的历史过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他讲到,现代企业的核心是要形成产权清晰、治理规范、经营管理体制健全的制度体系,具体包括产权制度、治理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

南开大学校长助理、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刘秉镰从二十大报告中的亮点内容出发,讲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下区域经济学的未来研究方向。他认为,区域经济学应该从人口流动和集聚、区域协调、公共服务均等化、主体功能区和对外开放等角度来加以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李曦辉发表了以“域观视域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为题的演讲。李曦辉教授表示,政府一直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承认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以校正市场失灵为己任的政府行为,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界一直无法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症结之所在。域观经济学理论从经济理性、价值文化、制度形态等三个维度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市场关系进行诠释,较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政府可以主动地引领资源配走向。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教授、万人计划李敬的演讲题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他讲到,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的目标仍有差距,我们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增长动力应包括要素的贡献和非要素的贡献,即全要素生产率(TFP)。

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荆林波深刻阐释了难以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原因以及“双循环”背景下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困境与出路。他讲到,从国内的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以及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必然面临从过去的高速增长慢慢地走向一个中高速的增长的成熟模式。

暨南大学原校长、教授胡军以“当前广东产业发展需要关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为题,阐释了广东省产产业发展的五个主要特征及基础研究能力薄弱等六个突出问题,并从产业集群建设、创新生态链建设、产业组织生态系统构建、供给侧改革、拓展国际合作发展空间等角度提出了广东省产业发展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学人》副主编李钢汇报了“中国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包容性公共卫生体系与公民健康”课题的调研成果。他表示项目组基于团队核心竞争优势,建立了由省、市、调研员三级体系构成的全国性调研网络,将会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冯彦明阐述了《中国经济学轮纲》,说明什么是中国经济学。他认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并促进人类的发展,依据和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家文化”,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与方式,起点是现实人,方法以中国文化为基础是一元论效果一是未雨绸缪,具有预测和指导作用,二是完全彻底,能够彻底解决人类的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服务经济与新兴产业研究所所长、教授冯华讲到,发展创新引领型经济是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传统工业化的理论和发展模式不适应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新要求,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新的发展模式,必须大力发展创新引领型经济。

云南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陈红在演讲中表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解决制约现代化的短板和问题,要解决农村、农民还不富裕的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农民搬迁、移民等进城以后的治理问题。并结合二十大报告的论述阐释了探索新型社区数字化转型,助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长江学者、教授陈彦斌发表了题为“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构建思路及指标体系”的演讲。他表示,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新理论框架把长期短期合二为一,注重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突破了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割裂长期短期政策以及忽视经济结构的两大缺陷。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基础研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晓东讲到,科学原理和自然属性的知识对于公共工程、新能源、航空航天和电子领域的突破性创新是必要的。人类对于自然界,包括自身的科学认识仍然是微不足道的,科学的探索与发现、创新与经济社会的进步都将无穷无尽地延续下去。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蔡宏波讲到,数字技术应用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增长与出口升级,从技术范式视角,数字技术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从生产组织方式视角,数字技术也导致企业内部的劳动力技能结构优化。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邓光奇主持闭幕式。李曦辉教授在总结发言时表示,与会的专家学者们立足“中国情境”,关注具有普遍理论意义与迫切实践意义的“真问题”,从国家发展建设的各个领域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以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精神力求回答中国之问与时代之问,为构建强大的中国自主理论体系和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华夏观察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19-2026 新华资讯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