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安赏秘色瓷/文·钱汉东
随着人流走进博物馆,映入我眼帘的是,143件有序陈列着的、代表中华瓷艺峰值的秘色瓷器,其中大多来自钱王墓,其数量之多,品类之众,造型之美,堪称中华陶瓷文化艺术的绝唱。一件件具有超级美感的秘色瓷器,带着我深度探寻秘色之境。其中,秘色瓷花瓣口海棠杯与海棠盘牢牢地锁定了我的目光,观其造型,典雅流畅;赏其花瓣,舒展自如,那雅致清爽的色彩,给人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似荡漾春水,如滋润碧玉。虽然我见过不少秘色瓷精品,但面对这件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时,心灵仍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唐代秘色瓷的诞生,将传统的越窑青瓷艺术提升至崭新的境地。茶圣陆羽将越窑青瓷名列天下瓷窑的榜首,称其“类玉类冰”。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瓷》中写下“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传世佳句,一边观赏极品秘色瓷器,一边品味陆龟蒙诗句,对两者超凡的意境与脱俗的妙处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时处江南的吴越国实行开放政策,开拓海运,发展贸易,越窑青瓷得以大量外销,换回了巨额的“外汇”收入,据史载“航海所入,岁贡百万”,为吴越国赢得了丰盛的财富。与此同时,还积极引进各地的新品种,比如展馆中陈列的一件秘色瓷皮囊壶就是最好的见证。过去我在北方田野考察时,曾见过不少仿制游牧民族皮革水囊的瓷皮囊壶,而秘色瓷皮囊壶我还是初见。这件秘色瓷皮囊壶釉面厚薄均匀,色纯清亮,自然天成,江南烧瓷的能工巧匠手艺之精湛高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观之让人瞠目结舌。其实,南方民众一般不使用皮囊壶,或许因其造型独特具有观赏价值,或许因南北贸易往来之需要,或许因特殊人群特定场合之需求……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此壶为什么会成为钱王的陪葬品,是要显示五代时的吴越国重视商贸,还是要表达钱王的包容心态、开阔胸怀,注重南北文化交融,接纳来自北方工艺?后人不得而知,只能各怀猜想了。
秘色瓷的产地为慈溪上林湖,20多年前,我因撰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在全国各地进行田野考察,记得首选地就是上林湖。上林湖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之一,拥有让越人自豪的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001编号。记得当年我弃舟登岸,一眼望去,残窑废砖、碎瓷断片满山遍野,从留存的长龙窑,可窥见其昔日的辉煌。在这里,聪明勤劳的古越人,用火与泥土烧制出巧夺天工的秘色瓷,其类似冰玉的美感,对后世影响深远。经考古确认的中华瓷器源头,就在上虞小仙坛遗址,离上林湖近在咫尺,所以,秘色瓷在上林湖诞生绝非偶然。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只听闻秘色瓷,未见其真面目,秘色瓷成了一个谜。直到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因佛祖舍利面世而震撼世界,过去只见于文献记载而不见实物的秘色瓷千古之谜也随之解开。据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咸通十五年(874)的“衣物账”石碑记载:“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此明确地告诉人们,这是秘色瓷器,是唐懿宗所供奉的。上世纪90年代初,我专程赴法门寺考察,观赏了在那里展出的五件秘色瓷器。五件器物件件出彩:其柔和淡雅的釉层,匀润如玉的瓷质,清澈碧绿的釉色,让人赏心悦目。此次观赏的钱王陵墓出土的秘色瓷器,无论釉色还是器型、工艺,感觉更胜一筹,每一件物品都散发着自然的光彩,那种低调的风雅让人着迷,它们似乎在默默地告诉人们,在江南和平宽松的生态环境中,秘色瓷工艺是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的。
在临安吴越文化博物馆观赏珍贵的秘色瓷器,聆听时代的回响,我对吴越国制瓷业有了新的认知,对秘色瓷器有了新的感悟,此行不虚,收获满满。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