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新华资讯网阅读 • 正文

文明的审美思索、形象建构与灵魂守望 ——评杨侠的朱鹮系列绘画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邓楠

文明的审美思索、形象建构与灵魂守望

——评杨侠的朱鹮系列绘画作品

张亚斌

(北京 北京开放大学 100081)

【提要】艺术是一种最为优雅的文明形态。杨侠的朱鹮系列花鸟画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进行艺术创作和审美探索,最后得出结论:在人类生活着的这个世界上,文明的使命,就是要维护生物文明的进化、延续与种类多元,促进生命文明的复归、栖居与升华,践行生态文明的创造、保护与理念。

【关键词】文明;生物文明;生命文明;生态文明;朱鹮;花鸟画

一切艺术都是文明的艺术。何谓文明,文明就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经过发明创造和推广应用,从而沉淀并延续下来的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它是一种能够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而且也符合人类的精神世界追求,并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有益于升华人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品质的社会人文精神,以及由此而带动人类社会公序良俗转型升级的一切社会文化元素的总和。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有机表征,它使人类社会脱离了原始、蒙昧、野蛮的落后生存状态,使人类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优雅、美好与和谐状态,它是构成人类诗意栖居、审美创造和共享发展的一切文化要素的集合,是一种尊自然、尚天理、敬科学、仰真理、应民意、顺社会、贵创新、崇先进的社会生产生活文化发展状态,在它浓郁的发达文化氛围中,含天地之真蕴,藏山川之元气,育生态之美丽,养生命之浩志。诚如孔颖达疏注云,其“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它的本质是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当然,也渗透在人类的一切艺术形式中。一般来说,它包括人类先进的民族文化意识,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准,绿色的生态观念思想,和谐的行为礼仪规范,健康的社会风俗习惯,持续的社会发展方式等等。它的存在、发展和超越,在客观上,进一步反映了人类社会上千年来的进化本质。它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艺术创造,包括绘画艺术创造,其实都是文明创造的有机过程。

走进杨侠的朱鹮系列绘画世界,我们深切感受到的正是这样一种文明创造的清新气息,正是从她的绘画艺术作品中,我们发现,艺术创造的过程,其实正是画家对文明的审美思索、形象建构与灵魂守望的过程。

一.生物文明的进化、延续与种类

所谓生物文明,就是生物中心主义,就是生活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它们都是地球的主人,都有个体生存、种族繁衍和物种延续的权力。其核心是主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易·乾》)。认为天生万物,万物有灵;万物一府,万物平等;万物并作,万物殷富;万物自化,万物欣戴。每个物种都是上帝的宠儿,都有其不可予夺的神圣生存与发展权利,而人作为万物之首,当智周万物,明白天地万物,乃古今唯一主题之事,忆昔混沌罩阆苑,天赐万物生颜色。就像诗人艾青在《光的赞歌》一诗中所吟唱的那样,“太阳啊,我们最大的光源,它从亿万万里以外的高空,向我们居住的地方输送热量,使我们这里滋长了万物,万物都对它表示景仰。”从此,万物与太阳同辉,与人类同在,与自然一体,就像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在《<大学>问》中所说的那样,大人者,以贵万物为己任;“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所以,人要与天地万物等齐,且不可睥睨万物,傲视万物,更不可以天地万物为刍狗,而是要对其“八极可围於寸眸,万物可齐於一朝”(《文选·左思<魏都赋>》)。

当然,也正因为此,我们观之山川,则其肇造于天成;视之河流,则其披泽于光辉;考之果木,则其生于其壤;察之鸟兽,则其出于其所。由是,我们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鸟鸣长空,兽哮山林;众生献艺,以展宏图;万类霜天,竞技自由。由是,各种生物,成为上灵,肃煞神祇,宵零甘露;垂景于星,彰显苍穹,三光克从,照耀幽冥;何等赫煌,日月同荣,荟萃群英,嵯峨佐命;如此风流,于斯而盛,风仰泰清,颙颙六合;普天率土,以济天下,受命于天,而哺众生;道法圣明,功德昭彰,文昭武穆,犹胜人皇。正是它,使得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毫无疑问,正是成千上万的生物,充盈了我们的审美视野,使我们人类的眼睛充满光明;并且丰富了我们的生产生活,使人类的生命发展旅程不再寂寞。正是它,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养育了我们以及我们的前辈和后代,使人类的命运世代延续而生生不息。然而,由于人类本性的贪婪,没有节制地向自然万物索取财富,乱砍滥伐,过渡渔猎,结果导致环境破坏,河流污染,土地沙化,雾霾频出,动物减少,物种消亡,从而造成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构成的稳定的生态综合体的逐步走向解构和崩溃,使得举世公认的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多个层次的生物多样性,出现大规模的减少危机。特别是当人类一天天地面对越来越减少的各种生命物种时,就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忆往昔,携来万物曾游;看今朝,还有几多生灵;想当年,万物繁茂,峥嵘岁月稠;望眼前,生物凋零,形只影孤独。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朱鹮这种东亚特有物种,到近代几乎消亡,完全看不见踪影。直至20世纪80年代,在秦岭南麓的汉中洋县山中发现了仅有的7只朱鹮野生种群,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才在2014年达到2000多只,其中野外种群数量突破1500多只,朱鹮的分布地域,自此才从陕西南部扩大到河南、浙江等地。

文明的审美思索、形象建构与灵魂守望—评杨侠的朱鹮系列绘画作品

 

作者:杨侠 生命的家园《朱鹮》系列之------《忆朱鹮》 纸本 206cmx245cm

 

杨侠的巨幅画作《忆朱鹮》就以这七只朱鹮为原型,表现了朱鹮这种生命物种所遭遇到的生存危机,作为世上仅存的朱鹮,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家庭,其中,两对夫妻共四只成鸟,三只分属于两个家庭幼鸟,画面中,成鸟朱鹮佝偻着身躯,似乎非常地寒冷、孤独和无助,它们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命运的风雨,会将自己和孩子吹落在哪里?而它们的孩子,则显示出生命的稚拙、天真、好奇和童趣,它们或低头觅食,或新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世界和事物,或者像它们的父母一样,陷入对命运的深深忧郁当中。当然,透过这幅画灰蒙蒙的调子,我们觉得,它和汉江两岸烟雨霏霏的自然景色非常相宜,它很好地揭示出朱鹮生存的生态环境和历史背景。同时,它也很好地表达出艺术家对朱鹮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而导致的朱鹮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而带来的烦恼。画家是在分明思考,到底这七只朱鹮,是如何冲破人类的层层围猎和严酷的大自然的绞杀,而充满机智和勇敢地生存下来。毫无疑问,画家有意在此探寻朱鹮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品格,她一方面讴歌了朱鹮的智慧和坚韧,揭示了其生命延续的艰辛和不易,表现了朱鹮命运的多舛和危机;另一方面,反映了大自然生存法则的严酷和无情,以及人类社会发展逻辑的荒唐和谬误,因为正是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朱鹮这个物种堕入几近消亡的不幸悲剧。当然,朱鹮又是幸运的,正是由于科学家及时发现了它们,并通过努力,建立起了朱鹮保护地,才使它们摆脱了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

显然,也正是因为如此,透过画中的构图、设色,以及画家对朱鹮形象群体的分组布局、形体设计和动作塑造等,我们深切感受到画家浓郁的生态文明忧患意识,她试图通过自己细致入微的笔触,表达自己对朱鹮的爱恋、怜悯和忧虑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她对自然、环境、人类和社会关系的深沉思考。她似乎是在猜想,这七只朱鹮到底是如何克服层层障碍,在漫长的动荡岁月中,藏匿在秦岭深处,而孤独、艰辛、苦难地生存了下来,又如何在幸福祥和的时代,又突然以其飘逸的仙姿,闯入人类社会的视线,并震惊就世界,征服了人类的心灵的呢?毋庸置疑,画家就是如此,用自己的彩笔回答了这个人们难以回答的问题,她深入朱鹮保护站,走进朱鹮的原初生存环境,进行生命体验和理性思索,她不但认真揣摩和领悟这些珍奇鸟类的生命演化、生存状态和种族延续的规律,而且还同时思考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希望藉此讲好朱鹮家族的命运传奇故事。当然,她所讲的这个艺术故事是充满中国性的,中国式的,是完全具有中国符号意义特征的。她试图告诉我们,朱鹮的族群到底有多少?它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它究竟存活在我国哪些地方?为什么只有在陕西汉中洋县的秦岭山森林里,剩下了这七只呢?当初它们庞大的家族,又是怎样衰落到如此惨淡的种群数量和生存境地的,甚至最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并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竟然完全销声匿迹。直到最终在面临灭种亡族之际,出其不意地出现人们面前,为什么为什么最终只有这七只朱鹮,竟然顽强地、奇迹般的生存了下来。

显然,正是因为心存这样一些难以回答的世纪天问,画家才面对命运多舛的朱鹮种族,不由得感慨万千:是啊!这个生灵的繁衍,如同人类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一样,也充满了危机、挑战、磨难和考验,它们在艰难中奋进,谱写了一曲勇敢求生、坚韧弘毅、顽强抗争、奋斗不息的生命凯歌。由是,在画面中,我们看到,朱鹮们在苍茫的荒凉中寻找着希望的生机,在灰暗的孤独中审视着栖息的家园,在死亡的威胁中寻找着生存的机遇,在绝望的情绪中反思着种族的出路,在生命的寂灭中体验着存在的意义。它们时而聚集,时而飞翔,时而兀立,时而沉默,时而远望,时而静思,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它们有时如身旁奔流的江河,翻滾着生命的翅膀;有时如山区升腾的雾霭,起伏着生活的迷惘;有时如天空自由的翔云,变幻着前行的踪迹。它们两个家庭聚集在一起,面向同一方向,保持着互相关照的恰当距离,彰显出一种亲情的凝聚力,家族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爱的凝聚力。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伟大而不朽的生命合力,一种强大而不可抗拒的生命合力,它表明,朱鹮作为一个物种,始终以锲而不舍的生存意志,坚守着自己生命家园。也正由于此,画家有意在画面中,让朱鹮的栖息的那一片充满鹅卵石的河滩,被温柔的水流所包围,并以此隐喻这里是一个适宜保存朱鹮生命种子的“诺亚方舟”。当然,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正是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危险的围困之后,这七只朱鹮终于在人类的保护下,繁衍到了现在的两千多只,从此,其作为一个生命物种的历史得到改写,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繁荣阶段。无疑,从这个角度上讲,画家是达到了自己的创作目的的。她告诉人们:朱鹮就像涅槃的凤凰,终于获得了新生。它表明,朱鹮作为一种生灵,和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得到了极大改善,业已进入到一个和谐共生、彼此共荣的生态文明发展新阶段,亦即可持续发展阶段。

毋庸置疑,正是从此以后,画家的艺术创作激情一发而不可收拾,创作出了一大批有关朱鹮种群生活的绘画作品,她有意通过人们对朱鹮的保护,彰显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和文明,表明在21世纪,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她通过七只朱鹮困顿、孤独、无助、迷惘的表情,表现出强烈的物种平等意识和忧患意识。这正如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所言,“如果一个生命感受到痛苦”,那么,人类在“道德上便没有理由拒绝考虑这个痛苦”,所以,“不论这个生命的天性如何”, “平等的原则要求把他的痛苦与任何其他生命的相似的痛苦平等地加以考虑”,因为“当动物所感受的痛苦(或快乐)与人感受的痛苦(或快乐)在程度上完全相等时,认为动物所感受的痛苦或快乐没人的重要,在道德上找不到正当的理由”,所以,“为了避免物种歧视,我们必须让在相关方面全都类似的所有动物享有同等的生命权利”,毕竟“感受痛苦和快乐的能力不仅是一个生命个体具有利益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充要条件,最起码的利益就是不受痛苦”【1】。由此可见,在画家的这些作品中,生物平等,首先考虑的是物种生命平等,种群平等,地位平等,平等地面对动物和人的痛苦和快乐,这个原则必须坚持和捍卫,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动物的境遇就是人类的境遇,当一个动物种群消失,也就意味着人类这个物种距最后消失走近了一步,因为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种都是和人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物种生态系统,所以,人类只有把非人类动物纳入我们自己的道德关怀场域范围以内,才能实现对自己及其生态环境的终极文化关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怀其他生命物种,实际上就是关怀人类社会及其生命存在自身,而这,也许正是物种平等主义的核心。

 

当然,也正由于此原因,杨侠以魅力家乡和吉祥朱鹮为素材,开始了她汉水飞鸾——朱鹮题材绘画作创作的在升华历程,她用自己的画笔,展现了她对人类和朱鹮生命家园——它们共同的家乡——洋县的热爱和赞美,力图让洋县走向世界,让世界知道洋县,知道在那里正在上演的“物种平等,保护朱鹮,尊重生命,互卫尊严,同享生态,共享蓝天”的中国喜剧故事。由是,在她的画中,描绘的是家乡门前胥水河流中的一块砾石滩,在那上边,朱鹮悠然自得地梳理着羽毛,它的羽毛那么美丽。显然,这是秋天朱鹮的生活情景,因为秋天的羽毛,是朱鹮一年四季中最美的颜色,它与河滩上即将枯萎的野草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仔细看那野草,仍然是那么地坚强、挺拔,其求生的欲望依然是那么地强烈,它与朱鹮美丽的羽毛相得益彰,朱鹮的羽毛愈是魅力,愈是说明生命的美好,愈是说明野草生命将逝,令人伤感,愈是说明人要保护一切生命物种,不仅是朱鹮,还有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一切物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环境的恶化,河水的污染,天空的雾霾,生命的悲催困境中解放出来,让各个物种在生存的危机和前途的迷茫中,找到希望的光芒。

文明的审美思索、形象建构与灵魂守望—评杨侠的朱鹮系列绘画作品

 

作者:杨侠 生命的家园《朱鹮》系列之------《同心曲》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21全国《百花向阳》展 纸本180cmx97cm

 

毫无疑问,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在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人类与一切生命物种相互尊重,相互敬仰,相互爱护,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彼此间的自然共生,生命共存,发展共荣。如是,我们才能从生物学角度,通过对朱鹮家族发展命运的文化审视和文明反思,最终意识到:人类社会只有保护朱鹮及其与其共生的各种生命物种和水土环境,才能从毁灭大自然的文明失态、文明窘态和文明困态中救赎出来,重新回到文明常态、文明福态和文明乐态。如是,则山川河流,各美其美,景色如画;人类社会,民歌谣舞,其乐融融;鸟兽草木,欣欣向荣,各守其安。于是乎,在画家的笔下,恰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一切景语皆情语”,绘画表现的不仅是美好的生态,丰富的物种,生命的永续,而且还有画家的责任、义务和使命。无疑,在杨侠的朱鹮系列绘画作品中,我们看到就是这样一种充满画家生态忧患意识和文明担当精神的审美思想,这种审美思想不仅具有严肃、静穆、悲壮和崇高的美感内涵,而且还具有庄重、深沉、执着和优美的审美本质。它很好地体现出了以表现朱鹮为代表的现代花鸟画的永恒艺术人文魅力。

文明的审美思索、形象建构与灵魂守望—评杨侠的朱鹮系列绘画作品

 

作者:杨侠 生命的家园《朱鹮》系列之------《鹮歌》 纸本 139cmx69cm

 

二.生命文明的复归、栖居与升华

毋庸置疑,在以物种平等为核心的生物中心主义理论者看来,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生命存在,其实就是世界存在的存在本质。生命存在,既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一种精神存在。既是一种客体存在,而且也是一种主体存在。它是艺术家生命主体的社会劳动实践和精神观照活动,是一种大自然赐予人类和各个物种的自然存在活力,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发展天性冲动,是一股转瞬即逝的艺术表现激情能量流动,是一种人类世世代代延续的能动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创造力量。它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生态文明进化模式,也是一种永不枯竭的艺术生态文明进化模式。正是它,给自然大千世界和艺术审美世界,提供了一个又一个自由性灵和文明亮点,使得原本寂寞的世界,既林郁花香,又鸟语虫鸣,且百兽长啸,从而使得生命形态,进入到一个多姿多态,但又井然有序的生态文明发展形态,并展示出其独有的文明体态、文明姿态、文明动态、文明神态和文明仪态。这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所有生物体,不仅是人,都'为它们自己的存在操心’”,因为“价值和非价值并非人的创造物,而是生命自身不可或缺的”,所以,“每一种生物都在其生命中分享到 ‘必需的自由’”,它们“都在自身中关心‘内在的超越视域 ( horizon of transcendence) ’”【2】。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各种生命体都有强烈的生存欲望和动力,它们心存希望和恐惧、欢乐与痛苦、满足与失落、愉悦与忧郁,所以,它们都通过各自的语言和话语,动作和姿态,命运和历程,表达了其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敬仰和歌颂,从而演绎出一个生命文明复归、栖居与升华的凯歌。这正如德国哲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所言,至高无上的生命,“它让我们感觉到自身的无限,自我的无限,虽然生命展现的内容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应当相信,我们自身有能力用“我们实存的一切伟大形式”,包括艺术语言,诸如绘画语言“把整个生命表现出来”【3】。

文明的审美思索、形象建构与灵魂守望—评杨侠的朱鹮系列绘画作品

 

在杨侠系列朱鹮艺术作品中,就充满了这样一种生命艺术表现的审美法则,她把生命当成这世界至高无上的存在,予以表现,让我们看到生命美好的形体,婀娜的姿态,快乐的跃动,神秘的魅力。惟因如此,在她的《鹮歌》一幅画中,象征人类美好生命的美丽少妇,赤身裸体,走向上帝,走向自然,走向朱鹮,她迷人的胴体,与飘飘欲仙的朱鹮,形成一种恬淡和谐、美丽曼妙的生态构成关系。特别是在画面中,即将为人母的少妇充满母性的喜悦,她欢快地走向清澈的涟漪,而热爱家庭的朱鹮父母,似乎感受到了少妇肚中新生命的胎动,他们高兴地围绕在少妇周围,羞赧地拥簇着她,走向金光闪闪的小河。而它们的两个朱鹮宝宝也欢快地飞翔在空中,为少妇带路,从而构成了一幅母亲与儿女其乐融融的生命团聚图和家庭亲情图。于是乎,在整个画面中,微风何所凉,涟漪清且澹;莲叶何其柔,莲花丽又妍;有女何等美,沐浴影姿倩;朱鹮何作乐,育化苦为甜,完全是一个人鹮共鸣、形象生动、情深意切的感人艺术审美意境。在这个意境中,我们看到:是时,乃夏末秋初,晴空万里,飞云挂于林哨,蜻蜓歇于草尖;远山杳渺,阵风与朱鹮齐飞,碧水共长天一色。归乡少妇,身投家园小河母亲之胸,心怀生命孕育感恩之情;恋乡朱鹮,彰显鸿鹄高飞行远之志;驻足沙洲在水一方爱巢。窈窕淑女,螓首蛾眉,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翩若惊鸿,宛若游鳯,身姿妙曼,风韵犹存。蹁跹朱鹮,曲颈而立,貌若天仙,体若粉黛,踏歌和之,伴舞蹈之,伉俪情笃,儿女情长。转瞬间,美人出浴,花容照天下,月貌盖古今,秀色惊落雁,玉姿羞沉鱼。这真是,风华超往代,回眸一笑百媚生;春光耀未来,千娇粉黛无颜色。俄尔,又见朱鹮戏藻,藉风弄玉水,映日上金堤,独舞依磐石,群飞动轻浪,同水共流觞,与月共徘徊。威乎噫,晨曦拂晓露,惊飞远映碧山去;白昼飏朝彩,独留彩墨待人猜。由是乎,在整个画面中,人知天伦之乐,鹮知命理之乐,荷知水天之乐,水之生命之乐,他们之间,皆知生命孕育之乐也。他们一起,其乐融融,環知少女之乐,天知朱鹮之乐,物知自然之乐,从而构成了一个人、鹮与大自然其乐融融的极乐文化图卷。

文明的审美思索、形象建构与灵魂守望—评杨侠的朱鹮系列绘画作品

 

作者:杨侠 生命的家园《朱鹮》系列之------《醉在青山绿水中》 纸本180cmx97cm

文明的审美思索、形象建构与灵魂守望—评杨侠的朱鹮系列绘画作品

 

作者:杨侠 生命的家园《朱鹮》系列之------《沐辉》 纸本 180cmx97cm

 

毋庸讳言,在杨侠的此类人鹮和谐相处的绘画作品中,反映的是一种生命至上主义的审美思想。她的此种艺术表现追求,给其绘画艺术创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发展空间。同时,也给其绘画艺术表现,充溢进去了无穷无尽的生命活力。并为其绘画艺术创作,提供了十分强大的主体能动性释放可能。她的生命至上主义创作理念的发展形成,是对传统花鸟画艺术的成功文化救赎。按照法国哲学家米歇尔·亨利((Michel Henry)的观点,艺术创作中,生命作为主体,具有极为强烈的本体论意义:首先,它告诉我们,绘画中的主体意识和精神表达,是画家“对自身的体验的知识”,尤其是最具“深刻的知识形式”,所做的最具生命特征的审美意义表达,因此,它“作为活着的生命”的艺术表达形式,是对人类生命知识价值——这个“源初的知识”价值的一种创造认同和审美确证。其次,作为一类生命,它们的“身体与大地通过互属(Copropriation)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源初的互属(Copropriation)为属身性(Corpspropriation)”的生命归属特征,这进一步确认了各种生命的存在形式,它们之间,不仅命运休戚相关,而且其前途也唇齿相依,具有不可分割的自然关系特征。再次,在大千世界中,各种生命形式都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显现的必然条件,正是它决定,各种生命通过自身存在,可以转化为自然存在,艺术存在,审美存在和文化存在,所以,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以及人类与各种生命形式共同发展的历史,就可知道,各种艺术生命表现的历史,其实“就是这个转化”’持续发生的历史。最后,我们也应当明确,在与这些生命存在和谐相处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制度、文化,甚至包括艺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制度、文化和艺术,其实最终都可归结为生命制度、生命文化和生命艺术。正是它,使得人类在与其他生命物种打交道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回归到生命本体的轨道上来。而这,也就为艺术家,通过绘画形式,拯救了人、朱鹮和其他各种和生命形式,以免其最终走向被异化的悲剧命运,打下了深刻的基础。当然,也正因为如此,米歇尔·亨利指出,“在艺术中,可以被体验到的是艺术的创作者的生命中的壮丽,是对生命感知的加强”【4】。

文明的审美思索、形象建构与灵魂守望—评杨侠的朱鹮系列绘画作品

 

作者:杨侠 生命的家园《朱鹮》系列之------《同心图》纸本138cmx69cm

 

毫无疑问,在杨侠的人与朱鹮和谐相处的系列艺术作品中,我们恰恰感受到的正是这种生命壮丽的感受,不断被人为加强的独特的花鸟画艺术文化和其审美文化魅力。正是它,告诉我们,一切艺术中,生命主体意识和精神都是至高无上的。生命是这个世界最宝贵的财富,生命主体精神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宝贵财富。在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大千世界上,人类的艺术世界及其审美世界,其实就是一种生命存在、生命活动、生命精神、生命形式、生命历史、生命演化、生命文化、生命文明等,它不断被人类再创造、再生华的文化过程。正是它,表明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完全是一种相互依存、彼此守望、相互欣赏、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彼此敬仰的生态文化关系,他们之间,和平共处,协和万邦,共同构成一个生命极乐世界。而这,恰恰也就是画家在艺术表现过程中,之所以认同和坚守生命至上主义的根本理由。它告诉我们,艺术生命学,其实就是生命至上学。正是它,带给我们以生命文明的完美艺术复归、审美理想栖居和人文精神升华。

文明的审美思索、形象建构与灵魂守望—评杨侠的朱鹮系列绘画作品

 

作者:杨侠 生命的家园《朱鹮》系列之----《爱慕》 纸本97cmx97cm中国获奖书画家国际巡展在夏威夷中国日报刊发并收藏。

 

三.生态文明的创造、保护与理念

在绘画艺术表现中,由于生命文明与生态文明具有本质性的内在文化关联,并且生态文明是生命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生态唯美主义当是当代艺术文明发展的最高理论形态。当然,也正由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在绘画艺术表现理论中,构建并确立起一种“生态唯美主义艺术理论”,以形成一种更为合理的艺术创作、文本分析和理论批评框架。这正如我国学者王岳川所言,“自然生态观使得西方人将其引入人文价值领域,开始研究生态文化、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艺术”,而这也就“意味着人类从战胜自然乖戾中,开始学会尊重自然和人性”,所以,通过生态艺术创作和审美,有助于人类进行文化寻根,找到自己的生命源头,从而回归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自然天性,由是,“生态批评关注文本如何拒绝、展示或者激发人类热爱生命的天性”【5】。按照他的观点,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切入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物种形式的“生态主体间性”,有助于形成一种以生态为本,热爱生态,珍重生态,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毋庸讳言,这样一种尊重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现代文明理论,是与我国古代艺术哲学中,讲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物我同体,物我同德,人“浑然与物同体”,当有所为而无所为,由“无为”到“无不为”等的艺术创作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正是它,使得我们对古代艺术家“感物伤怀”,“感物咏志”,“神与物游”,“心物交融”,借景生情,情景交融,“以物观物”,“物我两忘”等艺术创作主张,有了全新的认识,因为毕竟其为我国生态艺术批评理论的建构和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由此可见,生态唯美主义理论,其主旨是通过画面的唯美主义表达,否定任何对朱鹮生命进行伤害以及对其生存的自然环境进行破坏的社会行为,其“意在通过对生态现状的批判,对生态理想的展望,反映现代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在物质荒漠上努力建设其诗意家园,阐释了‘诗意栖居’的精神内涵”【6】。

文明的审美思索、形象建构与灵魂守望—评杨侠的朱鹮系列绘画作品

 

作者:杨侠 生命的家园《朱鹮》系列之----《五栾溢辉》 纸本87cmx60cm中国获奖书画家国际巡展在夏威夷中国日报刊发并收藏。

 

由是,在杨侠的朱鹮系列艺术作品中,才充满了生态唯美主义的气息。在她的作品中,朱鹮性较孤僻而沉静,常常是单独或成对或呈小群活动,其行动步履迟缓。飞行时,两翅鼓动亦较慢,头、颈向前伸直,两脚伸向后,但不突出于尾外。其通常在水边浅水处或水稻田中觅食,也会在沼泽、滩涂的烂泥中,或者在地上觅食。其觅食时,慢步轻脚行走,两眼搜索前方,发现食物,立刻用嘴啄食。其觅食方式主要是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以获得食物,觅食对象以小鱼、泥鳅、蛙、蟹、虾、蜗牛、蟋蟀、蚯蚓、甲虫、半翅目昆虫、甲壳类,以及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等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主。其觅食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休息时间主要在晚上,其一般栖息于高大的树上。由于朱鹮的生存环境主要在河流、沼泽、庄稼地、树林等区域,因此,在杨侠的有关绘画创作中,朱鹮总是与周围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集中表现出了朱鹮和大自然完美和谐的生态文明关系。就像唐代诗人张籍《朱鹭诗》所描述的那样,在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翩翩起舞兮朱鹭,来泠春塘栖绿树,羽毛如剪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避人引子入浑堑,动处水纹开滟滟,谁知豪家网尔躯,不如饮啄江海隅”。是啊!她用自己的画笔,建构出一个朱鹮与各种生物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生态文明圈,重构出一个朱鹮与大自然生态环境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理想生态文明圈、艺术生态文明圈和审美生态文明圈,从而将我们带入一个万物平等、相互尊重、物种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生态单元系统中,一个具有包容力的生存单元文化系统中。它试图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生命物种的支持,各种有机体都不可能单独生存。正由于此,在她的《鹮之恋》一画中,我们看到,一群朱鹮活动于河流两岸,它们有的飞翔,有的栖息于树林茂密的枝丫之上。这是一个雨后的日子,时值八月,天气初晴,薄雾从湿地上逐渐升腾起来,远处的河流若隐若现。那随着阳光荡漾的水波,时而金光潋滟,影摇花乱;时而水流涡潭,落花飘零;时而泉水击石,泠泠作响;时而清湍急流,浪花拍石。它们欢快地冲刷着河岸,以及那里生长着的郁郁葱葱的草木。而那些惬意的朱鹮,一起享受着这阳光明媚的日子,它们一个个啜饮着树叶上晶莹的朝露,翘首弄姿,与风嬉戏,将羽毛梳理得白雪无暇,一个个宛若仙鸟下凡,亭亭玉立,相互鸣唱应和。其中,雄鸟体态强壮,歌声洪亮;雌鸟姿势优雅, 吟唱婉转。它们你追我赶,萦绕于森林、草木、河流之间,相依相守, 相厮相望,演绎出一曲但愿情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爱情颂歌。

文明的审美思索、形象建构与灵魂守望—评杨侠的朱鹮系列绘画作品

 

作者:杨侠 生命的家园《朱鹮》系列之----《晨》 纸本87cmx60cm

 

这是一幅多么情真意切的美好生态文明画卷啊,它不由不令我们想起“白云每逐晨光出,红鹤(朱鹮别名)长随暮霭还”(【宋】孙升),“地涌祥云红鹤舞,天开瑞雨白龙朝”(【明】彻鉴堂)等瑰丽诗句。这不正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吐绶鸟诗》一诗中描写的那种朱鹮的动人情境吗:“赤玉雕成彪炳毛,红绡剪出玲珑翅。湖光始开山日高,迎风吐绶盘花绦。临波似染琅琊草,映叶疑开阿母桃”。它栩栩如生地描写了朱鹮栖息地生态大美、生态唯美的真实美丽状况。它的存在说明,美丽的生态文明共同体的建构,以及保证生命文明共同体的完整和稳定,是朱鹮和人类以及其它众多生命物种的共同选择。这种选择,在强化了物种的共同生存利益的同时,也包括捍卫了物种多元、生命多元、文化多元、审美多元的生态文明原则,蕴含了珍重各种生命物种个性的生态文明真理性。当然,也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说,朱鹮生态文明系统的存在,不仅仅具有保证其生命存在的工具性价值,而且也具有尊重生命选择的文化性价值, 它具有不可拆解和分离的生命文化系统价值属性。当然,也正是这一点,最终规定了艺术家和各个生命物种所负的个体义务和公共责任, 也决定艺术家在表现其时,必须创造出适合朱鹮种族延续的美丽生态环境,其对此富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义务。无疑,正是由于此种担当精神,才激励艺术家构建出一个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再造文明的生命依存共同体、生物命运共同体、艺术情境共同体和生态审美共同体。并通过手中的画笔,勾画出了一个环境友好、关系优美、相互守望、自由自在、万物和鸣的自然生态文明伦理秩序和壮丽图卷【7】。正是它,不仅将画家塑造成一个生态文明环境整体的艺术表现者,美感迁移者,而且还将其塑造成为生态文明伦理秩序的道德代理人和家园守望者。

文明的审美思索、形象建构与灵魂守望—评杨侠的朱鹮系列绘画作品

 

作者:杨侠 生命的家园《朱鹮》系列之----《冰轮初升》 纸本 138cmx69cm 中国获奖书画家国际巡展在夏威夷中国日报刊发并收藏。

 

当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画家生态文明角色意识的存在,是杨侠朱鹮系列绘画作品,形成环境伦理生态文明和艺术精神道德文明的一个醒目的里程碑和试金石,正是它的存在,决定了画家的审美创造行动,旨在要创造出一个能够彰显朱鹮生存美好状况的具体生态文明情境。其主要特征是,艺术表现重在追求环境保护的建设性而非陈述性,重在强化环境构成的和谐性而非冲突性,重在表达环境语言的复调性而非单向性,重在倡导环境审美的享受性而非消费性。由是,在她创作的系列朱鹮作品画面中,采用了大量的生命符号象征手法,着意反映各种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十分注重探求艺术画面的构成对象、形体符号、语汇意义、色彩交响之间内在文化关联,从而使得画面呈现出强烈的生态整体主义美学特征。这正如我国学者白洋、杨晓春所言,“保护生态系统整体性就是保护人类整体利益,所以人类应当保护大自然,这点在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与平衡,对人类生存利益而言是具有价值性的”,“可以说,正是出于人类生存利益的需求,所以‘保护自然’是一种应当性的道德选择”【8】。很明显,其深层用意是要告诫人们,人类的生存、发展权,有一个不能逾越生态系统红线,即是它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整体承受能力,不能危及整个生命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应当将人对自然的介入和改造,控制和限制在其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范围之内。应当说,这样的生态系统保护强制措施,一方面是为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同时,它也是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因为毕竟生态系统保护的整体利益,是与人类的长远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说,绘画作品的创作,其实是艺术家为了实现人类的自我文明生态保护以及艺术生态文明审美价值,而创造的一种文明情感迁移对象,当它将人类的生态文明审美能指,导向了非人类存在物的整个生命物种——那种相互依存的自然生态文明价值的实现方向上来,这就为形成一个自觉自为的生态文明保护观念系统,打下了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正是它,将画家的自觉自为生态文明艺术审美创造劳动,提升到人类与万物共存共生共荣的生存文明哲学高度,所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艺术家对朱鹮唯美生态环境进行审美表现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对自身艺术创造价值的认同过程,就是对生命物种环境伦理价值的认同过程,也是对整个生命物种生态文明价值系统的认同过程。她在强调了人与各种生命全面协调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也坚持了艺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她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应当仅仅简单地被理解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而是要理解为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整个生命物种共同体共在、共存、共享、共荣、共续的可持续发展。

文明的审美思索、形象建构与灵魂守望—评杨侠的朱鹮系列绘画作品

 

者:杨侠 生命的家园《朱鹮》系列之----《归馨》 纸本 138cmx69cm 《获首届纽约-北京国际书画展银奖并在北京四海国际艺术沙龙展出。

 

毫无疑问,这样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人类正确理解自身与朱鹮、自然环境的文明生态关系,是具有革命性的,因为它强调,人类不应当自视为生物的主宰者,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在对待环境问题上也不应当仍然停留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进行治理,而是应当作为生命物种之一,自觉自为地维护整个生态环境中的生命体的共同可持续发展。这正如联合国1992年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所强调的那样,尊重生物多样性之所以是全人类共同关切的使命,乃是因为人类业已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内在价值,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会对生物圈的生命支持系统保护,起到何等有利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意识到,它最终也会对人类社会维护文化多样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正是其的可持续存在和发展,不仅对生物遗传、生命繁衍、种族延续,起到保护作用,而且也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步、经济发展、科学研究、教育传播、艺术审美、文化建构、文明繁荣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文支持作用【9】。正是因为它的存在,使得人类社会所处的生态环境更加文明,使得人类的艺术生态环境千姿百态,使得人类的生物类型艺术画异彩纷呈,使得人类的绘画艺术表现对象千差万别,表现内容异常丰富,从而使得花鸟画、动物画、山水画、风景画等在传统审美空间的基础上,有了更大审美拓展空间。当然,这样也就极大地保护了人类艺术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这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5年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10】。保护和促进艺术生态的文化多样性,为人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艺术理论体系,提供了源头与活水,为实现艺术文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明运行机制,提供了新的人文思想智慧和审美精神动力。

文明的审美思索、形象建构与灵魂守望—评杨侠的朱鹮系列绘画作品

 

作者:杨侠 生命的家园《朱鹮》系列之------《归馨》 纸本综合材料90cmx66cm 2019年在北京美术馆展出

 

总而言之,在人类艺术史上,生物公平主义、生命至上主义和生态唯美主义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作为一场社会文化思想运动,它孕育了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艺术革命、审美革命和文化革命,作为 “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它在改造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态度等方面展示了巨大的能量,预示着文明智慧的转向与创新”【11】。惟因如此,当这些社会文化思潮,逐渐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并被广泛运用到艺术创作与审美领域中,我们就发现,它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将艺术审美的中心对象,由过去的人类社会主体转化为自然世界主体。毫无疑问,这样的艺术创作和审美创造观点,直接影响了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进行审美对象表现的重大调整,它使得艺术家逐渐摆脱了绘画创作和审美过程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至上主义的观点,从而进入到一个万物平等主义的文化境界中。特别是它将人与各个生命物种,以及自然资源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生命地位,并予以尊重和保护时,这也就意味着,其已经将表现人与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生态文明艺术表现,视作表现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艺术形态。正是它,赋予了绘画艺术作品以更为美好的自然艺术审美特征,从而使得整个人类社会的生物文明、生命文明、生态文明等艺术文明思潮,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对于影响画家的艺术探索产生了重要的、持久的影响。它,使得画家们在进行艺术文明的审美思索、形象建构与灵魂守望过程中,以推动艺术文明创作为己任,其目的是鼓励画家,丰富以朱鹮为主体的花鸟画、动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等绘画艺术体裁的审美文明内涵,以构建出一种更为科学的文明主义艺术创作理论和艺术审美理论。当然,也正是它,为我们建构出一个全新的文明主义的艺术创作思想、文本分析理论、审美批评框架,奠定了坚实的、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从而使得人类的绘画艺术创作,成功地实现由传统文明姿态向现代文明情态,由到传统文明静态到现代文明动态的艺术文明转型。当然,也正是在此种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步意识到:一个孕育了全新艺术文明审美理念和表现图式的时代已经悄然到来。

 

参考文献:

【1】【澳】彼得·辛格.动物解放【M】,祖述宪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9,(1):9.

【2】Jonas,The Phenomenon of Life: Toward a Philosophical Biology,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2001,p. 92—p. 101.

【3】【德】格奥尔格·齐美尔.宗教社会学【M】.李放春译.上海人民出版,2003,1,(1):182——235、57.

【4】Michel Henry. Barbarism【M】. Trans by Scott Davidson.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2012:P6、P45、P46、P71.

【5】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J】, 《北京大学学报》,2009,(2):130——142.

【6】于文夫.从借鉴到重构: 中国生态文学的西方因子及本土融合【J】,社会科学战线,2013 ,(12):156——160.

【7】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0,(1):45.

【8】白洋、杨晓春.论环境法生态整体主义意蕴及其实现进路【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1):41——47.

【9】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生物多样性公约【EB/OL】.http://www.cbd.int/doc/legal/cbd-un-zh,2007-07-28.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EB/OL】.http://www.unesco.org/eri/la/convention.asp?KO=31038&language=E.

【11】季明: 核心价值观概论【J】,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9,(1):120.

 

【作者简介】

张亚斌(1963.4——),文艺评论家,陕西合阳人,北京开放大学人文与教育学院教授,北京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兼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文艺理论及文艺史。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19-2026 新华资讯网 版权所有